烟台大众网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用户: 密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论坛  会员  健康  理财  旅游  教育  校园  职场  文化  房产  汽车  公告栏  曝光台  众众微博

烟台  社区  山东  百态  环球  经济  体育  娱乐  读图  评论  视频  彩票  手机报  帮帮团  手机杂志

牟平区  龙口市  蓬莱市  莱州市  海阳市  莱阳市  招远市  栖霞市  长岛县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当前位置:百态

一工人25年招揽近300名贫困学生到家吃住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胡昌辉

2011-10-28 09:43:00

烟台移动手机报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每月资费仅三元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郑书明(左)到官渡初中给资助生交生活费。

    【阅读提示】

  一位并不富裕的水泥厂工人,在过去的25年间,为近300名贫困学生撑起了一个“爱心旅馆”,供他们吃住,资助他们学习、生活,用无私的付出,铺起贫困学子求学的道路,带来最暖人心的大爱和奉献。

  59岁的郑书明,是重庆黔江区蓬东乡麻田坝水泥厂工人,在过去25年间,其貌不扬、并不富裕的他用自己的全部收入,先后“招揽”了近300名贫困学生到家里吃住,还资助他们学费、生活费,书写了一段动人佳话。

  从工棚到“爱心旅馆”

  郑书明第一次让贫困学生到家里吃住,要追溯到1986年。那时,郑书明的一位亲戚要外出打工,让他帮忙照看儿子刘育红。郑书明当时住在水泥厂的工棚里,条件极为简陋,他对亲戚说,只要孩子不嫌弃,就让他过来吧。

  一次闲聊中,刘育红告诉郑书明,同学黎君家里很困难。郑书明到黎君家里一看,立马心软了。黎君妈妈去世得早,爸爸身体也不好,吃穿都成问题。郑书明心想,自己多少也算是个有工资的人,条件比黎君家强很多,于是他二话不说就把黎君带回工棚一同吃住。

  刚到工棚时,黎君在大冬天里只穿了一件单衣,解放鞋的后跟都掉了,脸上和脚上全是冻疮,一张脸又红又烂。郑书明看到这些,花了38元给黎君添置了冬衣和新鞋,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10元。“我就是见不得受苦,见了就要管。”

  在郑书明看来,帮助贫困的孩子,是件积德的好事。郑书明家里兄妹10个,小时候穷得叮当响。该读书时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只读了一年书就下地干活了。可郑书明知道,孩子们不读点书就永远走不出大山,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

  收留黎君的故事传开后,几位贫困学生又结伴找到郑书明。一见他们,郑书明又心软了,轻轻地说:“你们来吧。”离学校近的孩子就过来吃饭,远的就在工棚里搭铺住下。住的人一多,煮饭和吃饭就得分批,“跟农村办酒席一样”。

  后来厂里建了新房,考虑到郑书明的情况,多分给他两间。如今,郑书明的三间宿舍里摆了两张简易的木床,还有一张可以撑开当床的沙发。宿舍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爱心旅馆”。

  “爱心旅馆”最多时收留了20多个孩子,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郑书明也曾有过“推掉”几个孩子的念头。一次,他对着一位相比家庭条件还算凑合的孩子,忍下心来说:“要不你先回去耍几天?”结果孩子回去几天,又回到工棚来住了。打那以后,就算日子再苦郑书明也没跟孩子们张过口,“实在不行就借钱,发了工资再还”。

  日夜打拼加班挣钱

  郑书明并不富裕。十几年来,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仅靠这些远不能解决孩子们的吃住问题。

  为了多赚钱,郑书明拼命加班,除了在水泥厂做过磅的工作外,还利用晚上到周围的煤矿修秤,“一年下来能赚个1万多块呢!”有时结账,煤矿的老板还会多给他二三十元,“大家知道我是给孩子们挣钱,都乐意多出点”。

  山高路险,从水泥厂到修秤的地方,近的要走一两个小时,远的得五六个小时。郑书明下班后往往顾不上吃饭,就赶往修秤的煤矿,修好后再徒步返回。有时回到家已近天明,只能睡两个小时。别人问,你怎么有那么多精力?他轻描淡写地笑着回答:“习惯了。”

  一次,郑书明修好磅秤回家已是晚上10点多钟,走到一处羊肠小道时,几块石头突然从山上滚落下来,最近的一块离他不到1米。他回忆说,当时真担心会被山石击中,掉进下面的溪沟。所幸只是虚惊一场,孩子们听说后,劝他不要再去那么远的地方修秤了,可一个月后,执拗的郑书明又重新上路了。

  这些年,除了企业改制得到的3万元“巨款”外,郑书明的收入来源又多了一项,就是奖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郑书明把30多项表彰的证书、奖章等锁到木箱里,把全部奖金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

  去年10月,郑书明被评为黔江建区十周年“百名功臣”之一,得到一张价值690元的明星演唱会贵宾票。郑书明心想:“就两个小时坐在那儿,听完就没了,还不如换成钱。”他把票卖了200块钱,“差不多够一个孩子吃一个月了”。

  他的心里只有孩子

  不抽烟,不喝酒,不下馆子,不买好衣服,郑书明总是能省则省。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房子不漏雨,生活就足够了”。现在他的宿舍里,还是只有两张简易的木板床,一套破旧的沙发、两个木箱,电灯还是悬在空中要拉绳开关的那种。郑书明大致算了一下,这些年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总共有二三十万元,“要是在村里盖一个气派的小楼足够了,但我不需要那些”。

  曾受过郑书明3年资助的罗雪莲回忆道,由于日夜操劳,郑书明呆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平时基本上是买好了米、菜、油、盐等放在家里,由孩子们自己做饭。“每逢周末时,郑伯伯总会买上一大堆菜和肉给我们吃,但他自己却不怎么吃肉,他总爱说‘我不喜欢吃肉,你们还在长身体,要多吃些’。”

  放点油,放点盐,炒个白菜,就是郑书明最常吃的菜。经济最紧张时,郑书明曾连吃了两个月红薯和辣椒,到最后落下胃病,现在也未能根治。这些年生病了,郑书明从不去大医院看,只是在村卫生室开药打针,“一针不管用再打一针就好了”。

  如今,郑书明帮助过的孩子很多都走出了大山,告别了贫困。有些逢年过节时会回来看看郑书明,有些则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联系。对此,郑书明看得很淡:“只要他们有出息,能对社会有贡献,就足够了。”

  “人家白求恩一个外国人都到中国来,帮助我们,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想着怎么帮助自己。”这是罗雪莲印象里郑伯伯最常说的一句话。“他的心里只有我们。”罗雪莲说,以后工作挣钱了,会多做善事。

  这些年,郑书明年纪大了,再也没法像年轻时那么夜以继日地干活挣钱了。随着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找郑书明帮助的孩子已经不多了,不过,他眼下仍在资助一名官渡初中的孩子,每月给他交300元生活费、100元左右的零花钱。

  郑书明说,只要身边还有贫困学生,不管是谁家的、归什么部门管,都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们,“多一些关爱不更好么?”

  “自愧不如”以后……(记者手记)

  见到郑书明,很多人会竖起大拇指感慨道:“哎呀,自愧不如。”含义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真心敬佩,二是表示自己很难做到。

  郑书明心中毫无一己私利,竭尽所能帮助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当然值得敬佩。敬佩之余,我们是否该朝他看齐?

  领到明星演唱会的贵宾票,郑书明把它卖掉换成钱给孩子们花;买来肉招待孩子们,郑书明却只吃白菜。放到我们自己身上,能做到么?如果不能,原因何在?

  大概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欲望太多,总想着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既然自己的欲望沟壑还难以填平,就更难去帮助别人了。有些人忙着到各式餐厅大快朵颐,有些人忙着喂养宠物精心看护,却从未想过同样的钱,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一笔“巨款”,如果能省下来捐给他们该能派上多大的用场!

  郑书明是大山里的老党员,没啥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只是觉得,自己相比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还算“有些钱”,既然自己能吃饱穿暖,就该帮帮别人。在朴实、善良、简单的郑书明面前,那些为不伸出援手而编织的理由是那样的无力和苍白。 刘志强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线

 

6

0

1

6

6

8

8

烟台 烟台新闻 烟台大众网 中国烟台 烟台新闻网 烟台综合门户网站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