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名小学毕业生在升入中学时遇到了麻烦,被电脑“派位”时,离家近在咫尺的好学校与其无缘,而被分到了3公里开外的普通中学。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学不是不参加“派位”,就是参加“派位”名额过少。
在教育专家看来,这种“就近入学”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其折射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7月22日,小学毕业生苗苗第5次在清华大学“工字厅”(清华大学校党委办公所在地)门口举起了“维权”的牌子,在阴雨连绵的校园中,孩子的身影显得纤瘦。
争夺有限名额
6月底,北京地区“小升初”派位结束了,在清华附小上学的苗苗被派位到学区内“教育质量不好”的学校。而她的36个同班同学中,有24个“直升”了清华附中,她作为“清华三代”(即祖父母辈为清华教职工),没有资格“直升”清华附中,只能参加学区内电脑“大派位”。
“我们家就在清华大学校园里,我们的户口在清华园,为什么家门口的学校不参加派位,而让孩子走将近4公里上那个学校!那个中学是什么质量啊?就一栋教学楼。你再去清华附中看看,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那个中学”门口,苗苗的父亲何先生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着对派位结果的不满。
据了解,1997年之后,北京市“小升初”工作开始采用电脑派位,将一个区域内的学校招生名额平均分配,适龄学生进入哪所中学都是随机抽选。电脑派位的本意是为了实行就近免试入学。
2008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再次调整,取消了实验班,海淀等区引入推荐入学方式,推荐的标准参考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体制状况报告、日常表现等等,允许区域内跨片推荐入学。
但此举一出即引发争议。有专家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明显违背义务教育法的立法本意。
目前,北京市“小升初”可以分为“小派位”和“大派位”政策,市重点学校对“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进行第一轮派位,被称为“小派位”,剩余少数名额与其他“薄弱校”一起参加电脑统一“大派位”。
苗苗的家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核心位置,与“工字厅”仅隔一条马路。
记者看到,苗苗的家中有些凌乱。何先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段时间,他已经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力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奔波,没有精力管家。
作为一名家长,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我相信多数家长也是这么想的。”何先生说,何况身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近在咫尺的清华附中不参加“大派位”,让苗苗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在他看来是极不公平的。
据了解,海淀区多所大学附中不参加“大派位”,比如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只有少数大学附中参加“大派位”,但名额很少。以理工附中为例,“推优生占35%,“特长生占25%,“共建生占20%,参加电脑“大派位”的名额只剩20%。
苗苗家附近的101中学、81中学、海淀区实验中学等学校,参加“大派位”的比例也很低。
因此,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在“优质学校”名额少,“薄弱学校”名额多的电脑“大派位”制度中,不能被当作“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的普通学生,要想进入“优质学校”,机会十分渺茫。
“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有的可能是由于国家投入多一点、师资照顾多一些;有的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就是好学校。所以说,学校有差别是天经地义的事,关键是怎么对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指出。
《法治周末》记者就此致电清华附中教务处,该教务处人员称,清华附中有两个班专门招收清华教工子弟,也就是“清华二代”。今年另外招收4个班,每班40人,全部是“推优生”、“特长生”、“共建生”,没有参加电脑“大派位”的名额。
至于为何清华附中没有参加电脑“大派位”的名额,该工作人员回答说:“没有就是没有,我没法回答您为什么。”随后迅速挂断了电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