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胶东兵工 白手起家成为山东军工主力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7-07-01 17:05:00   作者:

   从最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圈杨家兵工厂 ,再到自成体系的兵工企业群,生产方式由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取代手工作坊式的修械所,胶东兵工在战火弥漫的岁月里逐步成长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供给胶东、山东和华东战场,在山东乃至华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白手起家:兴建圈杨家兵工厂

  适应战时需要,胶东兵工应运而生。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天福山起义,举起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红色旗帜,建立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

  当时,抗日武装枪支弹药非常匮乏,加之经历多次战斗,武器枪支损坏严重,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为了及时修复损坏枪支,1938年3月,“第三军”第一大队在文登李家庄村建立了6人修械所,“第三支队”攻克掖县县城后也筹办了一座小型兵工厂,开始修理枪支。这样的小型修械所虽然暂时缓解了枪械损失的情况,却只能做一些简单修理枪炮的工作,并不能承担制造枪支弹药的任务。

  1938年3月,为保证枪支弹药的供应,“第三军”总部决定建立兵工厂,厂址就选在黄县城东南的圈杨家。4月下旬,“第三军”总部抵黄县后,军部修械所、二路修械所、掖县兵工厂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到下半年,兵工厂已有职工200多人,机器设备50余台,每月生产步枪30余支,迫击炮4门,炮弹300余发,复装子弹万余发,手榴弹500枚,地雷200余个。这些武器弹药,迅速装备到“第五支队”,成为这支抗日队伍武器补充的重要来源。

  1939年春,日军进犯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兵工厂在厂长张从周、政委姜谷峰的率领下,昼伏夜行,秘密转移。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到达平度县涧里村,归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建制,改称“第五支队”兵工厂,1940年起又改称第一兵工厂。这次转移使兵工厂设备遭到严重损坏,之后的军械生产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随着当时主力部队转移,兵工厂在涧里村生产不足3个月,又被迫迁至栖霞县庙后乡高家沟村。两个月后,再次迁到庙后乡回龙夼村西南的老庙沟,迅速恢复枪支修理和子弹、手榴弹、地雷的生产,同时开始制造步枪、机枪和迫击炮,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部队。

  由于战时环境的变化,兵工厂几乎每次转移都会遭受严重损失,但是每次重创之后总能快速恢复生产,支援作战。1939年10月,由于国民党蔡晋康部的骚扰破坏,兵工厂几经周折迁至蓬莱县黄泥沟。到11月,栖霞县北路家沟村的蓬黄战区兵工厂也搬迁至此,合二为一。1940年1月,兵工厂搬迁至栖霞苏家店乡前寨、后寨、曹高家3个山村,总厂部设在后寨村,以生产枪炮为主,曹高家村一分厂为火药厂,前寨村二分厂为翻砂、锻造、修械车间。

  1941年12月,兵工厂奉命由栖霞迁至牟平县上垛玉夼、杨家沟等村,主要制造手榴弹、地雷、子弹、炮弹、“捷克式”轻机枪等武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1942年11月,日军开始冬季大“扫荡”,兵工厂不得不掩埋了机械设备,军械生产也转入低潮。至1943年底,抗战形势逐步好转,第一兵工厂规模也随之扩大,生产的枪支弹药源源不断运往作战部队,有力地支援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发展壮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胶东区委根据上级指示,又先后建立起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4个兵工厂,胶东兵工进一步发展壮大。

  1939年7月,“第五支队”在掖县李家庄、连儿夼一带组建五支队第二兵工厂,又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兵工厂。1941年2月,该厂奉命迁驻栖霞县喇叭沟村,1942年初又迁到牙山腹地,隐蔽在深山之中。当时,第二兵工厂有职工200余人,除生产地雷、手榴弹、枪弹外,还制造 82mm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75mm山炮炮弹。

  1944年,为解决八路军的攻坚武器问题,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向军区各兵工厂发出了研制平射炮的命令。彼时,研制人员的手里除了一张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平射炮图片和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十几发八八式穿甲炮弹,再无任何制造平射炮的标准资料,很多同志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平射炮。他们决定先依葫芦画瓢,再研究平射炮发射原理,根据经验摸索实验。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艰苦攻关,终于成功试制出第一门平射炮和十几发炮弹。靠一张画报图片试制出具备战斗力的平射炮,这在当时被称为胶东兵工的传奇之作。

  1941年3月,以东海兵工厂为基础,山东纵队第五旅在文登县泽头镇的上泊子、大宋家建立了第三兵工厂;1941年春,胶东第四兵工厂在栖霞牙山北麓高家沟村成立,后迁至清香崮、李老铺、河东等村。第三厂曾创下一月生产3万发炮弹的记录,全厂荣立集体一等功。1941年春,胶东区委在牟平鹊垛山区建立了第五兵工厂,主要生产枪械,第二年月产轻机枪就高达18挺。第三、四、五兵工厂的建立,极大推动了胶东兵工产业的发展。1941年4月,胶东兵工生产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兵工生产,各厂的兵工生产开始向专业化迈进。

  1944年9月,胶东军区与胶东行署抽调东海工业研究室的主要技术力量,组建胶东工业研究室,专门从事兵工生产技术研究,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外籍专家被充实进来,并从上海、香港甚至国外购置一批技术资料和仪器设备。至1947年,研究室人数达到320人,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在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坊攻坚战等大小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他们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科技人才,也成为新中国工业生产和科研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制胜保障:成为山东军工主力

  1946年6月,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为扩大军工生产支援前线,胶东军区兵工总厂加紧整合、建设新厂,致力扩大生产,胶东兵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1946年7月,第六兵工厂在昆嵛山区高家庄成立,之后合并了东海军分区造枪厂、弹药厂及修械所。到1948年,第六兵工厂拥有职工1223名,拥有100马力汽力机、240千瓦发电机以及各种车床100余台,还研发制造出一次能钻4条枪筒的深孔钻床,为胶东地区首创。

  之后,胶东兵工生产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46年12月,兵工总厂以第二兵工厂机工部为骨干,以胶东行署环海铁工总厂建业工厂为基础,在栖霞境内的水有兰村组建胶东军区第七兵工厂,主要生产“十生地”迫击炮、82mm迫击炮,并兼修日式山炮、美式榴弹炮等。随后,第八、第九兵工厂相继建立,专门生产军工急需的各种基本原料和部件,胶东兵工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

  1947年5月,胶东军区兵工总厂扩建为胶东军区军工部。至1948年底,胶东兵工发展到9个工厂和一个研究室,人员达到1.1万余人,居全省首位,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华东军工的主要部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胶东兵工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产规模和质量快速提高。胶东党、政、军不断加大对兵工生产的设备、技术、人才支持,逐渐形成完整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1948年9月,第二军工局决定组建胶东工业学校,为兵工战线培养中级技术人才。1949年2月,学校搬至烟台,在校学生达240多人,为胶东兵工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建设造就了一批领导骨干和技术人才。

  1947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兵工会议,胶东兵工以五大兵工单位之一身份出现在全国会议上出现,受到中央高度重视。1947年末,胶东兵工已成为全国总产量最高的兵工生产单位。

  1947年5月中旬,我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此战我军消耗炮弹33730发。在此之前,胶东兵工四厂一个月赶制了3万发八二迫击炮弹,创造了一次空前的增产纪录。战役胜利后,参加战役的九纵发来感谢信:“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与你们积极大量生产供应弹药分不开的,你们应该分享胜利的光荣。”

  胶东炮弹产量超过关内各大军区,甚至与东北兵工相比毫不逊色,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共生产各种炮弹253.5万发,相当于3次淮海战役再加15次孟良崮战役的消耗量。数字告诉我们:胶东兵工是我国近现代军事史的奇迹!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的兵工产业白手起家,边战斗边生产,以至发展成为具有系统化生产能力的大型兵工厂,注册员工9796人,动力设备、工作母机786台。其产品覆盖整个胶东战场、山东战场乃至华东、华北战场,为军事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被誉为“华东的总后方”、“我军军事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在山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华东兵工事业作出了不能磨灭的贡献。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