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一泉在情 一泉在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 平   2018-06-03 11:13:00   作者:于 平

  ——大型民族歌剧《二泉》观后

  无锡市歌舞剧院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阿炳,当然不仅仅因为阿炳是无锡的。从舞剧《阿炳》到歌剧《二泉》,编创者都注意到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已然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符号。《二泉》的创作,当然也不能不从《二泉映月》那凄美的旋律切入。《二泉映月》堪称旷世奇曲,不仅是阿炳个人的命运交响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交响曲。

  正是带着这种悲情弥漫的念想,我凝注着帷幕的缓缓开启,首先捕捉到的却是缓缓吟唱的民歌《无锡景》。“我有一段情呀,唱把侬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亲切中有些许缠绵,缠绵中有些许犹豫,又仿佛有些许淡定。风烛残年的阿炳登场了,戴着一副盲人镜,拄着一根盲人棍。他要完成一支乐曲的录音。空旷舞台后区居中处,摆放着一张座椅,椅边倚着一把胡琴;当阿炳颤抖着坐下操琴,熟悉的旋律传来,流淌着阿炳心中的诉求,挺拔起阿炳人格的尊严。

  “序幕”过后,冲突迅速展开。第一幕的标题《斥父》,开场情境是洞虚宫雷尊殿众道士的颂唱。因为自己的身世,阿炳无法去“修正道”,并且只能把“父亲”叫做“师父”,内心隐痛淌出了情感的闸门。他的诉求使他的父亲,也就是雷尊殿的道长也不得不吐露心中隐情,父子对唱的冲突中,阿炳的身世如画卷般慢慢展开。第二幕《交恶》表现阿炳的人生际遇,场景是茶楼。选择“茶楼”,是因为阿炳会到这儿“卖艺”,也因为这儿会聚集社会闲散,其中也不乏“无事生非”之人。由此引出阿炳为卖花女彩娣解围。第三幕名称是直白的《失明》,对于阿炳来说,这意味着整个世界在他面前消失的痛楚。这时,是彩娣的温情慰藉了他。“阿炳、彩娣,黄连苦胆在一起!”第四幕谓之《焚琴》,贫贱夫妻百事哀,阿炳绝望,愤而焚琴,苦难被推向极致。第五幕《重生》是无锡得以解放的1950年。彩娣告诉阿炳,有北京来的音乐专家说阿炳拉的琴曲是宝贵财富,要用一种“洋机器”把它留下来……这是阿炳一生中最光辉的事。即使他已病入膏肓,仍紧紧拥抱一生挚爱的艺术。第六幕《离世》其实是一个“尾声”。阿炳弥留之际,幻觉中出现了父亲、生母、养母和彩娣的“四重唱”。舞台上身背二胡的阿炳向远方走去,一羽白鹤从波光粼粼的水面腾空而起。远方,是一轮明月。

  在编剧任卫新、作曲杜鸣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总导演黄定山成功地将此剧立在了舞台上;饰演阿炳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也实现了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在我看来,《二泉》之所以感人至深且经看耐看,与黄定山的执导理念有很大关系——那就是确立了当下时空、过去时空、心理时空等多重时空并置且自如转换的戏剧结构。表现在舞美设计上,一是以部分写实景观与印象风格的影像技术相结合;二是以写实艺术的厚重质感与动态影像渲染相融合;三是以再现生活幻觉的写实空间与心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舞台处理原则相配合。多元表现与歌剧风格的统一,戏剧化形体与无锡民间小戏的歌舞技艺统一,历史年代再现与当代表现的统一,是创作团队的整体追求。

  其实,看这部民族歌剧时,我还格外关注演出团队无锡市歌舞剧院。由于在民族舞剧创演上的巨大成就,这个剧院又被省主管部门命名为“江苏民族舞剧院”。从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演的《阿炳》《红河谷》《西施》《绣娘》《金陵十三钗》《丹顶鹤》等来看,其民族舞剧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此次推出的首部民族歌剧,更让我们看到了剧院推佳作、磨精品的实力。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