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胡琴音乐人才培养”交出满意答卷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付远书   2018-06-03 11:04:00   作者:付远书

  5月15日晚,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胡琴音乐人才培养”成果展演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位胡琴音乐人将近两个月的学习成果汇聚成一场胡琴演奏听觉盛宴。接下来,学员们将把学习到的新技法、新思维带到全国各地,将胡琴艺术发扬光大。

  为抢救、保护、推广、普及中国多形态胡琴艺术形式,为多形态胡琴艺术文化建设发展培养一批精英人才,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胡琴音乐人才培养”于2017年正式立项,由西南民族大学负责实施,项目组专家团队包括全国民族民间文艺专家、知名胡琴表演艺术家、藏彝侗壮民间艺术非遗传承人等。今年3月18日,来自北京、内蒙古、湖南、贵州、新疆等10余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从事藏族、彝族、侗族、壮族胡琴表演、创作、乐器改良的20名专业人士通过严格甄选成为项目学员。在接下来的50天里,项目组安排学员们进行了课堂教学、口传心授、采风交流、创作实践、理论研讨等一系列集中学习,此次成果展演也是集中学习后的汇报展示。

  5月15日晚,由项目组改良的高音藏弦胡演奏的《圣地吉祥》拉开了展演的序幕。为体现胡琴艺术的多元化,本次成果展演以“丝路天籁”为主题,分为藏、彝、侗、壮四大篇章,所有作品均为学员原创。

  “20名项目学员都是深入研究藏族、彝族、侗族、壮族等民族音乐的艺术工作者,本项目也是全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少数民族胡琴进行整理、保护、传承。”据项目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谭勇介绍,项目除了提升学员专业技能,主要还是通过拓宽其艺术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以达到抢救、保护、整理、推广和普及西南地区多形态胡琴艺术的目的。

  “在本次培训前,每当要在国外表演代表中国的曲目,我思来想去的只有一首《茉莉花》,但通过培训,我又重新发现了这么多民族器乐作品,随便拿出一件就能代表中国音乐。”在日本从事二胡艺术推广的赵唯壹是学员里年纪最小的一位,他表示,等回到日本,将从表演作品创新方面推广中国胡琴艺术,让全世界民众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50天的集中培训中,“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组还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民间胡琴的种类与形态,并建立了少数民族胡琴艺术研究中心,针对少数民族胡琴展开专项研究。

  学员何翔在山东青岛开了一家胡琴文化馆,致力于胡琴艺术推广。目前,馆内收藏了40余件胡琴,其中最多的是二胡。在当晚的表演中,何翔用一把自己改良后的藏弦胡进行了演出。“许多地区的胡琴保留了原始风貌,但如果要大范围推广,可能用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在今后的传承推广中,或多或少都要有一定改良。”何翔透露,通过本次集中系统学习,他计划在5至10年内扩充资源、深挖民族拉弦乐器,创立一个中国民族拉弦乐器展示馆。

  “这20位学员就好比20个火种,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项目组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表示,胡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是一两件乐器、一两个民族的音乐风格就可以涵盖的,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体现之一。

  谭勇表示,“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是胡琴艺术传承厚积薄发过程的开端,它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技法的单向性胡琴艺术人才培养方式,侧重从文化多视角对胡琴艺术给予解读与理解。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未来,这批学员将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