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王立平:总谱上的红楼梦话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周晓华   2018-01-21 14:58:00   作者:周晓华

  “人民大会堂里,《红楼梦》序曲一响,陈晓旭所饰林黛玉、欧阳奋强所饰贾宝玉的面影一出,眼泪便开始止不住地奔流。想起30年前青涩的青春,每晚看荧屏上的《红楼梦》,焦急地等《引子》响起,绝望地听终曲来临,似乎一天中最美妙的光阴就这样不情愿地结束了,唯一的盼望就是它们第二天会再度响起。那是懵懂的生命里最初的启蒙课。走路,吃饭,念书,与心仪的男生对视……青春期每个胡思乱想的瞬间都有《红楼梦》曲在画外相伴。30年过去,对《红楼梦》组曲的倾听从未间断,87版电视剧也看了无数次。今夜,当近万人聚在一处,一起凝视舞台上的剧中人青春如幻的脸、演员人到中年的面容,30年光阴的灿烂和沧桑,剧中人和剧外的自己,已没有分界……许多人在哭,也许是感到30年走过,由不知自己的命运为何,到大半已看清自己命运的面孔,这是最惊愕、无奈而又令人心醉的悲恸。而《红楼梦》组曲最彻骨地表达了这种悲恸……”

  2017年6月17日,评论家、剧作家李静在聆听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30周年再聚首纪念音乐会”后,写下上面这样一段日记。

  那晚,更让她心潮难平的是,她在台上见到了这套《红楼梦》组曲的曲作者王立平,“一位银发戴眼镜的文气老者走上台去,那是我想象中他30年前谱曲时的模样。这位令世人缠绵悱恻了30年,拨弄人心的作曲家啊,他作曲时居然那么年轻!”

  是日,人民大会堂,节目尾声,到场的全体演职人员在台上再次唱起《枉凝眉》:“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那动人的旋律最终汇成全场上万观众的合唱,曲终人不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青衫打湿的人中,王立平彼时的心情恰如他30多年前给《红楼梦》组曲定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1、不解其中味

  “走上音乐这条道路对我而言是命该如此,从小就喜欢,除了音乐就没想过要干别的。”

  1954年,全国十个城市各选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组成中国少先队代表团,到匈牙利参加国际夏令营,12岁的王立平作为长春市的代表入选。第一次出国看世界,开阔了这个少年的眼界,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了解到世界上原来还有那么多伟大的音乐家和好听的音乐。

  回程中告别莫斯科的夜晚,一行10个孩子在红场上漫步,聆听克里姆林宫午夜的钟声,畅谈各自的理想,“有人说想当教师,有人说想当留学生,还有人说想当工程师,而我非常肯定地说自己将来要当音乐家。”

  12岁就立志当音乐家的他,却更早就受做音乐教师父亲的影响爱上了音乐。

  王立平的父亲酷爱民族音乐,甚至是痴迷。小时候,为了听几首好听的曲子,他甚至会带上两个窝窝头,随着送葬的队伍冰雪地里走上几里路。他喜欢吹笛、吹箫、拉二胡,后来做了音乐教师,带了不少学生。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说,他曾在一个雾气蒙蒙的早晨,独自站在山边的泉水旁吹管子,一个人用音乐与大地呼应。悠扬的管乐声顺着泉水传到很远很远,那种独占万泉的感觉令我神往。后来我自己也尝试吹箫、吹笛子,有时一晚上吹一整支曲子,从头到尾是我自己编创的,有时候边吹边流泪……我想,我这种多愁善感的性格可能也为日后创作《红楼梦》组曲播下了种子吧。”

  1954年11月,因为国际夏令营而耽误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考试的王立平来到天津,参加了学校为他一个人开的专场测验。考试合格,他成为这届少年班的第24个成员。盛中国、殷承宗、李淇……此间的少年,后来很多都成为影响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

  在选择专业时,著名小提琴教育家盛雪对他说:“跟我学小提琴吧,我可以教你。”大提琴主科老师王连三也对他说:“学大提琴,做我的学生吧,你手的条件很不错。”

  可小小的王立平却自有主意:“我说我要学作曲。因为作曲这个职业特别能使上劲,特别能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唱歌和演奏也能抒情,但作曲能给人自由创作和想象的空间,那种无中生有的感觉特别好,可以完全按照我的意志和感受自由发挥。”

  因为当时少年班没有设立作曲指挥专业,他被安排在钢琴专业。可初中二年级起,他已经开始了自己作曲的探索,试着写一些小的钢琴曲。

  在中央音乐学院,在专业课程之外,他发现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海洋,那是学校图书馆,文学、美术、建筑,广读“杂书”,让他模糊地感觉到了艺术之间的相通,在日后认识到——一切艺术首先是文学的构思。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多次阅读《红楼梦》。结果是,读不进去,“觉得家长里短、啰哩啰嗦,翻了好几章什么大事都没发生,加上又有好多古典诗词,半懂不懂的,就没有耐性仔细去品味。”

  2、今生偏遇着

  “《红楼梦》的创作可以说是我生命中一件最胆大妄为的事。”

  1982年,王立平已是创作出《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驼铃》《牧羊曲》《少林寺》《大海啊,故乡》《太行颂》等名作的作曲家。他的这些作品,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人的音乐记忆。

  他反对待在象牙塔中坐而论道的创作。“我觉得要深入生活,力争给这个时代的人留下点他们听得懂、能理解的曲子。我不再在意作品是否获奖,也不愿意追风、赶潮流去赢得大家的认可,而是下决心用自己的悟性和对生活的理解来为创作指路。”

  对于艺术创作,他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理论,也就是“作品要雅俗共赏,需求得是社会最大公约数。所谓雅俗共赏,就是你能跟雅的人说得上雅的话,跟俗的人能说得上俗的话。要了解这个社会,要知道大家喜欢什么,还要知道大家还可能喜欢什么,更要知道并告诉大家应该喜欢什么。把优秀的作品、新奇的构思、出类拔萃的艺术奉献给观众。艺术家最重要的本领是理解人的能力,无论什么人你都得理解,你才能取得这个最大公约数。”

  1981年,香港新联电影公司的导演请他为电影《少林寺》作曲,因为导演听说他会写河南音乐。当时,有人给录了许多香港流行的电影电视插曲和主题歌让他参考。模仿是相对容易的事,但他却不想那么做。他希望创作出有民族特色又区别流行风格的音乐。而且虽然《少林寺》写的是历史故事,但它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人拍的,拍给当时的人看的,他就力求写符合电影基调,又有那个年代中国人风貌的作品。

  “当时连词儿都没有。香港人的创作习惯是先有曲后有词,而我坚持要先有词。我不放心自己写完的曲子让别人去填词,因为不知别人会填成什么样。最后我就说,那词曲我一块儿都写了吧!结果两天时间写了《少林少林》和《牧羊曲》两首词,第一稿谱的是河南音乐,用了豫剧、二夹弦等河南音乐元素,当时摄制组的人听了都鼓掌叫好,说:‘中!’导演也很喜欢。”他说着,开始唱那一版我们从没听过的、词完全一样、曲大相径庭的《牧羊曲》。他的歌唱很有感染力,俏皮而欢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