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一部交响曲引发的家国之思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木也   2018-01-14 17:00:00   作者:木也

  在所有20世纪的音乐家中,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绝对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其中有一个原因很有趣,因为他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对抗最为猛烈的时候,同时受到了双方阵营的喜爱——苏联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相信也是这一点,吸引了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于是才有了巴恩斯为这位伟大作曲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时间的噪音》。

  当然,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能力是广受肯定的,《第七交响曲》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1941年9月,纳粹包围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肖斯塔科维奇也作为消防队员坚守一线。1942年,他创作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让世界看到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斗志。此外他还为不少电影担任配乐工作,音乐风格较为平易。后来反法西斯同盟筹建联合国,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把老肖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题歌《相逢之歌》重新填词,作为《联合国歌》的曲调使用。

  不过,正是《第七交响曲》这部大部头的交响乐,既让老肖在西方音乐界大放异彩,也给他带来无数争议。对此,巴恩斯也在《时间的噪音》中反复提及。有人在交响曲中听出了“战斗民族”的豪情,以及那蕴含在浓浓的铜管声部中的战火枪炮声,认为这是肖斯塔科维奇有感于反法西斯战争的猛烈,创作出的一部带有民族情怀和家国之思的作品。但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部作品更像一篇“命题作文”,是战争时代的宣传需要,甚至有无法考证的说法认为,交响曲的主题在战前已经写好,只是临时被安上了战争的标题。

  由此也带出了《时间的噪音》作者最集中讨论的问题:艺术与政治之间到底如何纠缠?对此,巴恩斯有他的看法,老肖肯定也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老肖的个人选择,不妨稍后再谈,在此很想先厘清一个问题:即便艺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但艺术作品的题材,是否可以成为评判这一联系的标准。

  《时间的噪音》的叙述中似乎隐藏着一种态度,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带有“苏联式的乐观”、而非“俄国式的悲伤”的作品,是老肖向当局妥协之后的创作。尤其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这部又名为《列宁格勒交响曲》的作品,这部表现军人战斗的作品,被不止一位评论家当做他有违本心进行创作的例证。

  可创作战争题材的史诗性大部头作品,就一定不是出于本心的创作,就一定是妥协甚至谄媚当局的结果吗?事实上,古典音乐中表现战争内容的作品本来就有。例如19世纪欧洲民族革命时,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家,以及以此为内容背景的作品绝不在少数。其中有些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中国,譬如至今还有颇高演出频率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和西贝柳斯的《芬兰颂》,都是强有力的例证。这些民族战争题材作品的存在,在以宫廷音乐为主导的古典音乐时期显然不可想象,正是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活动,才为作曲家创作题材的拓展提供了机遇和极大的条件。 由此来看,肖斯塔科维奇不过代表了古典音乐题材拓展的一种可能性。他用管弦乐和钢琴,表达了此前的作曲家未曾站在他所在的立场感受到的感情。就算被认为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的《见证》中所记录的内容是真实的——《第七交响曲》的主题是他在战争开始前就已写好的,战时只是配合官方的宣传,为它随意加注“战争”等章节标题——但这也丝毫不能说明艺术已成政治的附属。要知道,可不是任意一部被宣传为“带有反抗精神”“表现人民战争精神”的作品都能成功流传,更何况,这部《列宁格勒交响曲》在英美等国都获得了追捧,初入美国时,甚至引发了不少知名指挥家对它首演权的“哄抢”。

  接受美学上有一种见解,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比创作者对作品的诠释更具有社会历史学的意义。纵使“肖七”流传时的主题,不太符合创作者在灵光一现时所想表达的原意,但它因此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的普遍流行,不恰恰证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新题材作品的需要?

  读这本传记还有一点值得玩味的地方,即巴恩斯的叙事方式。在作者的笔下,肖斯塔科维奇一直以“他”的第三人称身份存在。在传记体的小说中,第三人称的记叙看起来比第一人称的自我表演要节制理性得多,看起来更为客观,但实际上,这种叙事方式也更容易隐藏,或者说渗透作者自身的叙事口吻。在全书后记附的采访中,巴恩斯坦陈,自己在用一本书的篇幅讨论“艺术与强权”之间的关系。在他既定的视角下,如何分辨书中那些鲜有直接引语文字,哪些是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思,哪些更多渗透了作者本人的意愿,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必须承认,巴恩斯用张弛有度的笔调,描摹出了人性真实的软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心中的英雄肖斯塔科维奇,其实是一个懦夫。可是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像一个懦夫一样活着,才是生而为人最真实、也是最英勇的选择。以往说起命运的愚弄,人们总是想起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命运如暴风雨般的敲门声。可也有研究者考证,贝多芬从未在《第五交响曲》的总谱上写下任何关于“命运”的文字,“命运在敲门”的描述,其实来源于一位曾篡改甚至毁坏贝多芬谈话簿的助理。虽然贝多芬确实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表述,但他本人也是在暮年才通过信仰寻得心灵的解药。与贝多芬相似,肖斯塔科维奇虽也有备受缪斯女神青睐的才华,但在压力面前,他的彷徨也与普通人无异,或许这才是让今日读书的我们大为喟叹的事情。

  《时间的噪音》(英)朱利安-巴恩斯

  译林出版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