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文化走出去,这些幕后短板需要补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龚丹韵 吴越   2017-11-12 16:28:00   作者:龚丹韵 吴越

  一直以来,如何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内容打造上。然而当中国原创剧目源源不断、国内演出市场日益丰富后,其实“走出去”的短板,更多在于幕后。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不仅台前的演出夺人眼球,幕后“走出去”的推介、交易、创投更是如火如荼。在国际买家与中国剧组的你来我往中,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并且是符合全球艺术市场规律、达到传播效果地走出去,路径愈加清晰。

  规模成本是道槛

  走出去的剧团总人数尽量不能超过18人。而国际买家的表述更简单清晰:“超过50人的规模,会把我们吓一跳。”

  在一间只有几十个座位的小会议室里,加拿大多伦多创意艺术节CEO(执行总裁)安东尼-萨金特正在台上演讲,全程只有朴素的PPT,没有其他多媒体展示。而底下坐着的听众几乎一动不动,听得全神贯注。

  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近几年的一个工作坊项目:辅导国内剧团如何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演出。而今年的辅导人,直接邀请了国际买家、全球艺术节总监们现身说法,由他们亲自讲述。

  出乎意料的是,几位国际买家的演讲侧重点几乎不谋而合——比起创作内容,更在意的是幕后运作的细节。

  比如,“18”,走出去的剧团总人数尽量不能超过18人。

  长期以来,我们探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几乎谈的都是创作内容。这只是一条腿。想要遵循全球艺术市场的规律走出去,还有另一条腿不可或缺,那就是幕后的运作。其中,我们一直忽视的就是演出规模。

  艺术管理专业出身的黄艳,已经运作了数不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十分了解全球艺术剧院的需求,她直截了当地说:“除非属于国家层面的交流,或成本已经有人买单,一般而言,老外们人口规模并不大,观众的市场体量和我们国内无法相比。50人以上走出去的表演,即便当地剧院把票全部卖完,也很难收回成本。”

  而国际买家的表述更简单清晰:“超过50人的规模,会把我们吓一跳。”

  规模控制,这一点往往是国内艺术家很容易忽视的点。创作者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所以一旦决定演出需要走出去,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就会“深度介入”,每次彩排全程在场,其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控制规模”,这根筋一直需要工作人员反复提。

  因为艺术节中心太清楚,人数、规模、装台成本,是制约我们走出国门的第一道门槛。

  道具在海上漂了一年

  被问到十几年来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他脱口而出:“道具运输。”

  国际买家们在意的细节,很多让人意想不到。除了演出规模,还有技术设备。

  美国KMP艺术经纪公司创始人克里斯多夫说,走出去前,最好列一个技术清单。清单需要细致到什么程度?比如舞台需要哪些灯光效果,与当地剧院的灯光设备必须一只只对接。尽可能使用当地设备,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设备带出国很容易。

  对此深有体会的,是2006年起就不断走出国门演出的海派绛州鼓乐“鼓舞东方”乐团。乐团制作人权军民,被问到十几年来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他脱口而出:“道具运输。”

  由于表演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绛州鼓乐,如何把几面中国鼓运出去,乐团十几年里可谓煞费脑筋。鼓的空运成本实在太高,他们能选择的只有海运。于是每年,鼓在海上一漂就是几个月。有一次出国演出,最高纪录漂了8个月。一年如果两次以上走出去演出,那么这些鼓注定要在海上漂整整一年。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平时就得积攒2000多面鼓。”权军民解释,表演的鼓还在海上,而乐团平时排练、创作,道具不能受影响。

  还有一个细节,国际买家们也反复强调,那就是签证。

  签证的复杂程度,远超出一般旅游。有些国家规定,如果要在当地从事表演活动,必须持有某种特别类型的签证。签证办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想不到的意外。大概是见多了签证意外,演讲的国际买家,直接在PPT最后一页里,用硕大的字体打出VISA(签证)作为大标题,反复强调为签证留出的准备时间,至少要6个月以上。

  上海国际艺术中心节目交易部高级主管茅玲对此颇多感慨。每次,为了一台规模不超过18个人的出国演出,她的前期准备时间需要大半年,和落地剧院各种细节对接暂且不论,在签证问题上,上千封邮件的往返确认更是家常便饭。即便作为业内熟手,已经预留大半年时间,每次签证几乎还是“踩着时间底线惊险过关”。可见其中操作的复杂和难度。

  “卡点”很重要

  文化走出去的幕后运营,并非艺术家想象中,有了好内容,喊一声“我们要走出去”,于是就能“飞”出去的。

  自打从事这份工作以来,上海国际艺术中心节目交易部主任刘丹的睡眠一直很浅,总是深更半夜起来,刷新一下电脑,看看国外剧院的邮件来了没有。

  最忙的一次,交易部工作人员带队前往伦敦演出。结果机场罢工,几乎全世界的旅客都在乱哄哄的机场吵架。团里的演员们一个个脸都绿了,心急如焚,很多人在国内还有演出,赶不回去成为一个大问题。

  带队工作人员同时和机场交涉、和南岸艺术中心商量能否安排住宿、向国内的领导汇报、向领馆求助,间隙又去安抚演员们的情绪……而在同时,还不忘回复下一场国际演出的邮件,因为还要接洽下一场、下下一场,甚至明年的“走出去”。

  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演出节目,在国际舞台表演需要“卡点”,也就是利用对方举办艺术节、狂欢节、戏剧节、策划中国相关主题的时候,我们输出演出内容,成功率往往事半功倍。比如,英国南岸艺术中心此前就策划了一个“中国-变奏”主题专场。为此,他们主动寻找中国的节目内容,积极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挑选。还有爱丁堡艺术节,此前也策划了一个中国版块专区。对方有需求,我们就有了更多机会。

  刘丹坦言,现在各国的艺术节纷纷开辟中国主题,这样的大好形势成为我们走出去的良机。不然,想要在国外演出淡季出国表演,机会其实并不大。

  那么,“卡点”,或者说,瞄准对方具体的艺术节,就是成功的关键。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节目需要大半年前就开始接洽、准备。换句话说,按照全球艺术市场规律,一台节目想要走出去,光是幕后的策划、酝酿、接洽、对接,没有一年半载,很难顺利完成。中间还有无数道难题和关卡需要克服,一不小心就会失败,或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幕后运营,并非艺术家想象中,有了好内容,喊一声“我们要走出去”,于是就能“飞”出去的。这些貌似不起眼的“琐事”和“细节”,往往成为卡住我们走出去的关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