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唱出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刘佳媛   2016-01-31 14:40:00   作者:刘佳媛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之始。”诗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形式,而最初的诗并不是单纯的语言艺术,而是歌唱艺术。《尚书》开篇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记载,这里的诗是一种诗、歌、声、律融为一体的艺术,因此上古诗歌与其说是诗歌不如说是歌诗。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诗的音乐性渐渐消退,使得诗歌成为单纯的语言艺术,失去了歌唱能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古典诗词的艺术影响力。因此提倡古诗新唱,就是恢复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通过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

  古诗新唱有两方面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是“古”,它是古典的,我们必须从古典的历史环境出发,准确把握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第二是“新”,它是属于现代的,我们应该立足于现代土壤,以现代精神解释古典,而不是单纯的复古,实现古典与现代的精神沟通。单纯的复古,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只有沟通古典与现代,才能在歌唱中全面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近年来我在古典诗词歌曲教学中,探索“古诗新唱”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方法,有了一点学术和实践体验。

  首先,正确的思想主题解读是“古诗新唱”的前提。思想是诗词的灵魂,只有正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精神,才能正确演绎出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关雎》一诗最为孔子推重,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从河边关关啼鸣的水鸟叫声起兴,引起诗人对自身青春和生命的思考,其中既有追求“窈窕淑女”不得实现的心灵哀伤,也有经过礼仪规范迎娶佳人的昂扬兴致,一些演唱者不知就里,一味地表现兴奋和轻松,这就曲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不能准确表现《关雎》的思想主题。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篇,一般歌唱者很容易将其理解为曹操消极无奈的人生感喟,其实联系整首诗会发现曹操的“对酒当歌”确有人生苦短的心灵苦闷,但曹操却是在苦闷中挣扎,在苦闷中奋起,而不是一味地消沉,充满着英雄式的抗争和奋斗情怀。如果不理解《短歌行》这样的思想主题,就会大大降低这首诗的精神意义。理解诗的思想意义,不仅仅是语词问题,更是思想修养和人生境界问题。

  其次,清晰的情感节奏把握是“古诗新唱”的基础。诗以合意,乐以传情。“情”是贯穿古典诗词艺术的主线,演唱古诗特别应当注意对古典诗词情感脉络的清晰把握。一般演唱者常出现的错误是以一种不变的情感解读全篇,往往忽略对情感内在结构的体会。一首诗不是简单地体现或是快乐、或是悲伤、或是轻松、或是抗争的思想情感,任何一种情感都是有起伏、有节奏的,而不是浑浑然的一大片。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从红消绿残的秋天景物写起,转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感抒发,而又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凉无奈中结束,其中有鲜明的情感起伏变化;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整首诗的演唱很容易显得单调失去节奏感。《诗经-郑风-子衿》全诗三章,每章仅四句,却有相思与哀怨的强烈变化,演唱这样的诗篇时,应当准确掌握情感的节奏变化。

  第三,古典的审美意境表现是“古诗新唱”的历史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特殊审美表现,是中国传统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本质特征。在艺术上是否准确表现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决定着古典诗词演唱水平的高低。

  王国维谓《诗经-秦风-蒹葭》一诗“最得风人之致”,而这首诗也最具意境之美。诗人选取蒹葭、白露、秋霜三个富有季节特征的物象,组成一幅萧疏清冷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凄婉感伤的抒情基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让中心意象“伊人”出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秋水浩渺中含情脉脉楚楚动人的佳人,也可以是诗人不断追索而又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追求。“在水一方”则是自度之词,是诗人的猜想,是一种虚幻的境界。诗人怀着诚挚专一的信念苦苦追寻意中人,刻骨铭心的追求让他产生了幻境,坚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诗人沿着曲折的河流向上寻找,无奈道路险阻,欲行不能,于是诗人不得已重觅新境,向下游追寻,也不见“伊人”的身影,但见秋水苍茫,水气蒸腾,“伊人”始终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遥不可及,诗人从幻境回到实境,透露出感伤惆怅情无所依的悲凉心境。离开了审美意境,一些演唱者就会简单地把《蒹葭》理解为一首情歌,而削弱了全诗最核心的审美意境表现。

  最后,古今的心灵沟通是古诗新唱的现实土壤。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演唱是立足于现实土壤的,总是带有现代人的理解的。一些人将歌唱古诗完全理解为对古典艺术精神和古代诗人心灵的阐释是错误的,回忆过去,而不是回到过去,我们对古典精神的理解总是带有现代精神的理解。立足于现代精神解释古典才富有创新精神,才能让古典精神在现实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赵季平在为《关雎》谱曲时,一改《诗经》“正风正雅”的矜持滞重,而以一种情感激越的基调演绎全诗,如泣如诉,直指人心,感人肺腑。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一般都将其理解为伤心欲绝的婉约之作,而徐沛东在为其谱曲时,写到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却是豪迈激越的不可遏制的内心挣扎,将古典精神用现代精神阐释,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力,经久难忘。王立平为《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作曲时,特别注意到诗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认为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是林黛玉式的“天问”;《葬花吟》一诗也因此围绕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展开,形成高潮,这不仅突破了一般人对《葬花吟》一诗的思想解释,也是对《红楼梦》艺术精神的创新把握。

  古诗新唱是“古”的,我们应该立足于对古典文化和古代诗人的精神理解;但古诗新唱更是“新”的,我们应该从当下世界的文化发展着眼,实现古典艺术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实现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心灵沟通,从而获得前行的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