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牟平典范:“沉睡土地”唤醒记

2020-07-13 16:18:44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刘春雁 通讯员 冯全胜 烟台报道

  编者按:近年来,牟平区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强村富民实现共赢,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即日起,开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牟平典范”专栏,连续刊发部分村庄的典型做法,引领带动更多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标准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牟平篇章!

  小苇子村,位于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东北部,共有村民146户、373人,党员24名,耕地1200余亩。3年前,小苇子村还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落后村,村中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土地被抛荒,成了“沉睡的资源”,村庄也没有了发展活力。2018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像一阵春风,不仅唤醒了小苇子村“沉睡”的土地,也激活了村民们新的希望。连片农田设施改造,百亩果园迎风矗立……短短几年间,小苇子村村民就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致富路。

  在露珠和汗水交融的晨曦中,龙泉镇小苇子村村民王君义正在果园里埋下一根4米长的水泥杆,细长的水泥杆是新品种矮化苹果生长的“支撑”,也是村庄发展的“依托”。远远望去,200多亩的矮化苹果迎风矗立,5米宽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地头,数十名劳作的村民齐声喊着号子……无不昭示着这片田野上的希望。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那段时间,村子人心都散了,已经出去的不想回来,还没出去的一个劲想着出去,留下的老人种不了多少地,很多地都是没人管、没人耕。”小苇子村党支部书记吕曰刚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直到后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再次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咱得敢折腾,也要会折腾”

  2014年正值村“两委”换届选举,老书记因为年龄太大,不再参选,小苇子村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镇党委便动员在外经营企业的吕曰刚回村竞选。吕曰刚心里也清楚回村后将面临什么局面,但还是回到了小苇子村,并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每当提起这件事,吕曰刚总说:“我生在小苇子村,长在小苇子村,看着村子这么破落下去,换作谁,谁也不忍心。”

  上任后,吕曰刚就开始“折腾”,他迫切地想为村里干出点成绩,既是为了改变村里的现状,也是为了让村民重拾对村党支部的信心。但苦苦思索的他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我当时觉得自己满心满脑都是干劲,但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2018年8月,吕曰刚参加了烟台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训班。自那之后,他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起来,认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小苇子村寻找的那条路!

  2018年10月,小苇子村党支部正式领办了烟台市山农果业专业合作社。说干就干,吕曰刚和村“两委”一班人精心描绘着蓝图:“流转土地,进行连片改造,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果业。”

  首先要解决土地的问题,吕曰刚带着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出东家进西家,最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10亩地,加上集体的60亩地,合作社有了270亩地。这些地,基本都是荒地,没有路,没通水,老百姓都说“种啥啥不长,一亩地打不出半袋子粮。”但吕曰刚有自己的打算,他要把这片荒地,变成现代化的果园。

  再就是解决钱的问题,吕曰刚和村党支部成员拿出48万元后,还是面临很大资金缺口,吕曰刚多次外出洽谈,最终吸引来了270万元资金。这些外来资金的注入虽然解决了合作社启动资金的问题,却一直是吕曰刚心头的疙瘩。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姓公不姓私,一定保证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吕曰刚为合作社定了这条原则。为解决外来资金占股过高的问题,合作社采取了“以三升促一降”的方式优化股份构成:不断动员村民入社,提升村民占股比例;村集体每年拿出部分盈余入股,提升村集体占股比例;将对上争取的503万元项目补助资金,合理量化到集体和村民股份中,一并提升村集体和社员占股比例,逐步降低外来资本股金比例。“为鼓励村民入社,我们创新采取了‘土地加成法’,按照1元为1股,每亩土地每年100元、折合100股,合作社产生收益前,每亩土地以每年100股的股份递增。早入社、早受益,村民的收益能保证、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吕曰刚对自己的这一创新举措非常得意。目前,小苇子村全村已经有324名村民加入合作社,占村民总数的87%,外来资金占股已由原来的70%降到了30%。下步,合作社还将以负债的形式逐步返还外来资金,并且随着流转土地和村民入股数额的继续增加,外来资金占股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

  “干了才能成功,不干永远成功不了,咱得敢折腾,也要会折腾!”这是吕曰刚经常重复的一句话。也正是多亏了这股“折腾”劲儿,小苇子村慢慢苏醒过来了。

  “搞合作社是大势所趋”

  要把蓝图变为现实,首先必须先对流转入社的270亩土地进行连片改造,把路修进来,把水引进来,把设备运进来,为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果树产业打好基础。

  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中穿插着好几块没有入社的土地,地没有连成片,水肥一体化灌溉等设施也就不能连片铺设。“这部分村民担心合作社不盈利,都在观望,如果等他们想入社后,再进行第二茬土地改造,只会费钱费力、事倍功半。”吕曰刚一班人分析完其中的利害后,向村民宣布了两个决定:第一,先由村“两委”成员和这些村民进行土地置换,尽量确保土地连成片;第二,土地置换完成后,只要是规划区内的地,全部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改造。“我们坚信,搞合作社是大势所趋,村民在看到合作社的收益后一定会选择加入进来,这些地早晚都得进行改造。”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小苇子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就目光长远、魄力十足。

  进行土地连片改造的那段日子,吕曰刚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天天靠在田埂上,忙着丈量土地、调试设备、铺设管路,一个个都晒成了“黑煤球”。村民感动了,开始自发上山干活。想起村民踊跃参与的场面,党支部一班人至今感动不已。党支部成员杨年岐说:“俺村的老百姓太好了,真是把集体的营生当成了自家的事儿,拼了命地干。”

  “这片坡田以前只能走人上不去车,现在拖拉机、汽车随便往上开。当时为了修这条山路,我们挪了2000多棵果树,这些果树都在盛果期。”吕曰刚回忆起来仍有很多感触。“我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一户村民家中有40多棵果树,起初死活不同意挪,我就天天去磨嘴皮子,终于给说通了。”

  “看看这口12米深的水井,每小时能出水150—200方,方便村民随时取用。”“现在果园的电线全架好了,哪里都可以接上电。”站在田顶,吕曰刚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这地里到处都是硬核科技”

  完成土地改造后,合作社根据土壤条件及地块位置,将流转土地划分为5个片区,采取密植果树、加宽行距的方式,栽种矮化苹果200亩、乔化苹果50亩,其余种植新型樱桃等苗木。

  “看,扒开这个土,底下都是很湿润的,而且地头高的地方和地头低的地方是一样的,不存在低处涝高处旱的情况。”吕曰刚蹲在合作社的矮化苹果园里,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展示着新铺设的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带。这种每米造价2.3元的滴灌带自带压力补偿功能,能达到高点和低点均匀滴灌的效果,每年可节省灌溉用水30%。

  和农村常见的果园不同,站在小苇子村的果园里,能感受到果园里到处都是“硬核科技”。地里埋的是滴灌带,施的是量身定做的“配餐肥”,结出的是能卖高价的“黄金果”。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这是很多村民做梦都想不到的。

  为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合作社还专门请来了中农集团的技术人员给土地取样配肥。“土质不同需要的肥料也不一样,就像我们人吃饭一样,不能乱吃。”技术人员的一席话让村民对配方施肥有了新的认识。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合作社就近使用牛粪、鸡粪等进行自主沤肥,加入发酵菌种进行二次堆积发酵,肥料成本能比以往降低40%。

  合作社还注重长短期产业相结合,科学分层种植,在果园内间种植了20亩高油酸花生,每年能为合作社增加收益10万元。

  “合作社果园里种下的果苗都是最新品种,‘元富红’苹果一级果市场价能卖到8元一斤,‘维纳斯黄金’苹果一级果能卖到12元一斤。2022年,苹果进入盛果期后,合作社每年的收入将达到200万元,村集体增收60万元以上,社员平均每户增加收入约6500元。”吕曰刚满心欢喜的盘算着。最近他又忙碌着筹划生态观光旅游,计划打造集循环农业、生态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小苇子村这片昔日沉睡的土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下,奏响了一曲欣欣向荣的田园牧歌,走出了一条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启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唤醒了“沉睡”中的小苇子村,这其中有三个“关键招”:一是坚持规模化经营,从一开始就瞄准规模化、机械化制定发展规划,土地改造、硬件建设、产业布局等高瞻远瞩,为合作社长远发展打牢了基础;二是合理利用外来资金,合作社在利用外部资金成功启动项目的同时,创新“以三升促一降”的方式逐步降低外来资金占股,保证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三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合作社合理规划土地,引进高端科技,精准滴管、科学配肥,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