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昆嵛 | “寻真”系列摩崖石刻文化意义探析

2021-09-08 15:08:36 来源:  作者: 贾维军

  昆嵛山烟霞洞“寻真”系列摩崖石刻始于土地庙,中经神清观,止于烟霞洞,从山下到山上依次分布着“揖翠”“寻真”“道山”“清风”“明月”“神清观”“云屏”“採芝”“丹井”“烟霞洞”,整组石刻排列错落有致,书写风格稳重古朴,应为当年设计者统一规划所为。后笔者在烟霞洞中发现“烟霞洞”三字的落款为“大元元统”,查元统年间为公元1333至1335年,由此推断此系列摩崖石刻为元末时期的昆嵛山作品。

  从现有石刻布局和规划看,昆嵛山烟霞洞石刻作品是系统的整体,当年的设计者对此应有通盘的考虑,自下而上的石刻规划有整体的思路和方案,而且每块石刻内容都有很深的文化含义。经初步整理发现,“寻真”系列摩崖石刻既是昆嵛山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道家修炼理念和境界的生动表达,各石刻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次第关系,下面依次予以详述。

摩崖石刻“揖翠”

  “揖翠”是整组石刻的第一组,位于山下土地庙附近,昔日曾为山神庙旧址,现仍残存山神庙石坎地基以及石制香炉等遗迹,此处开启了入山的序章。从“揖翠”的文化内涵看,“揖翠”则是向这座苍翠的圣山揖拜,由此启程文化的朝圣之旅,“揖”字则充分体现出恭敬之心,这是入山的第一步,更是修道的第一步。

摩崖石刻“寻真”

  “寻真”为第二组石刻,按照全真派的理念,“屏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认为必须通过修持的手段达到返其真元的目的,如果说前面“揖翠”所蕴含的恭敬之心是态度问题,那么“寻真”揭示的则是目标和任务问题。

  按照当地向导的说法,“道山”所在的位置是当年烟霞洞神清观的庙产山峦边界,过了“道山”石刻后,也便进入了“有道之山”了。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道山”揭示的则是路径问题,“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遵从的最高原则,踏入“寻真”之路后,则应遵循道的原则和路径来提升自我。

摩崖石刻“清风”

  “清风”“明月”同时出现在仙游岭上,清风徐来,明月朗照,游览者登临仙游岭常有这样的身心感受。其实清风明月是形象的说法,道家崇尚自然,多以用来命名初步入道的道童,如《西游记》中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两个弟子唤名清风、明月。丘处机《青天歌》“云散虚空体自真,自然现出家家月” ,便是描述了修炼者开悟后的景象。从文化的视角看,用清风表觉,用明月表知,有证悟的觉知,标志着修道者进入了明心见性的阶段,由此才能登堂入室,由此才能进入文化意义上的“神清观”。

  “云屏”所在的石头酷似一艘巨轮,每当云雾缭绕之际,这艘大船恰如分界线一般,非常神奇地将云雾挡在一侧,这种天然的分割线也似乎象征着修道者在此阶段“性功”和“命功”的转化。按照全真的说法,“性功”和“命功”不可偏废,但全真的南北宗却有次第的不同,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北宗主张“先性后命”“悟后起修”。从文化视角看,“云屏”代表着修道者此阶段由“性功”转入“命功”的修炼。

摩崖石刻“採芝”

  “採芝”,字面意思为采集芝草,且当地流传有丘处机误入仙姑芝园的故事。古以芝草为仙草,认为服之可以长生。按照全真的理念,人体的“精炁神”才是大药,进入“命功”阶段后,唯有时时采撷,才能达到长生的目标。

摩崖石刻“丹井”

  “丹井”是当年全真弟子的饮用水源地,因种种原因古丹井遗址已被湮没。古人认为,丹字的写法是日头月脚,其本身有调和阴阳的含义。“丹井”石刻被设计者置于倒数第二组,象征着修道者此阶段达到了身体内的阴阳和合、水火既济,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则就要达到烟霞飞升的目标,所以“烟霞洞”被设计为摩崖石刻的收官之作。

  总之,从文化视角看,整组摩崖石刻将外在的登山过程与内在的境界提升融为一体,象征着修道者境界由低到高、由性到命,最终登霞成仙的历程,折射出全真北宗修炼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开发意义。深入挖掘昆嵛山摩崖石刻文化,并以此作为旅游线路设计的基础,引导游客在游览昆嵛山自然风景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深厚的昆嵛仙道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其展现昆嵛山历史文化元素和地域人文景观的重要价值。 贾维军

初审编辑:于伟杰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