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烟台新闻图片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2009-08-13 08:16:00

李登海(右)与工作人员在试验场察看玉米

    李登海,莱州人,1949年生。1966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至今,研究玉米育种近40年,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现为莱州市农科院院长、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你看你看,这玉米多漂亮,我走在这试验地里,就像在检阅仪仗队一样。”8月7日中午,当记者和李登海站在莱州的登海种业第十六试验场时,李登海神采奕奕地说。

    李登海操着浓重的莱州口音,谈起玉米来铿锵有力 :“没想到我这么快就60岁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40多岁。”李登海告诉记者,祖上老人都是高寿,都活过了90岁,按照这个估算,他至少能再为国家干上30年。

    [创业]30个春节在海南度过

    “对每一个播种的育种材料,我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着成功的希望。”

    “1972年春,烟台市农科所搞小麦育种的专家方正老师,给了我一份我国农业专家1970年赴美国考察农业的报告,报告中特别介绍了美国先锋公司总裁华莱士先生是一个农民,创建了美国专业搞杂交玉米产业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使美国的玉米最高亩产量达到1250公斤。” 李登海说,“这对我的震动很大,当时我国玉米亩产只有200-300斤,最高也就是300多斤。从1973年起,我开始了玉米育种。1974年,我到莱阳农校农学专业进修,得到了教玉米遗传育种的刘恩训老师和教玉米栽培的刘少棣老师的重点培养。”

    “多年来,我只要在家,几乎每天都要到玉米地里转一圈,外出归来,也总是先到玉米地里看看。就是晚上,也要打着手电先到玉米地里转转。”“连续30多年了,春节我都在海南的玉米地里。”谈起这些,李登海非常自豪。

    “记得第一次到海南岛,是在落笔洞东的引合村,吃的菜是从莱州老家带的萝卜干,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自己砍柴做饭,睡的是自己用木棍搭的床,点的是煤油灯。收获玉米时,怕人偷、怕牛吃,晚上到地里巡逻,怕蚊子咬,就在腿上、头上各套一条麻袋。困了,就在地里躺一会儿,剧毒的竹叶青、银环蛇就在身边出没。”

    说起这些,登海的妻子张永慧感触颇深,她说:“登海长期泡在地里,高温高湿,酷热难耐,曾做过5次痔疮手术,得过一次脑梗塞,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一次在海南育种基地,他硬是挑着120多斤化肥走了300多米稻田田埂,扭伤了2节腰椎。”

    [家庭]愧对老母亲和妻儿

    “最愧疚的是对老人和儿子,儿子已经干上了玉米育种,孙子我还要他走玉米种业之路。”

    “老母亲过世了,老人家在时,没时间好好孝敬她,是我一辈子的遗憾。母亲是小脚,领着当时还小的旭华去车站送我去海南的场景,永远刻在我脑海里。”李登海对老母亲王锡珍的孝顺是远近出名的,但尽孝只能在心里。

    李旭华是李登海的儿子,今年34岁,登海种业公司的一名员工。说起儿子来,李登海也是有着太多的内疚,说着说着满眼噙泪。

    比李登海小5岁的张永慧说:“当初找他,以为他年龄大,知道疼人,没想到除了玉米,对我他连句温柔的话都不会说。对儿子,也是关心得少之又少。由于长年不在父母身边,孩子性格变得很内向,见了生人都害怕。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给了玉米,对于儿子他亏欠太多了。”

    “20岁之后,才理解了父亲。” 儿子李旭华说,“我是高中毕业,父母顾不上我,我时常被放在南京姑姑家。1997年,回莱州老家第一天,父亲就把下地的铁锨和手套给我准备好了,领我走进了玉米地。”

    “对父亲,说不怨是假的,以前我和奶奶在家,每逢过年过节,别人家都欢声笑语,我家却冷冷清清。我想爸妈时,哭着抱着奶奶,奶奶就领着我朝着海南的方向,跟我说爸爸是在那里干着一件大事。”

    很多人都说,李登海有两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玉米,第二是孙子李泽涛,乳名洋洋,现在两岁半。李登海告诉记者,“洋洋最早接触玉米是1岁2个月,当时我从外归来,抱起他亲个没够,拿起一袋玉米种子,让孙子学着点播玉米。领着洋洋去海南,他看着大人拉犁,就跟在后面一步一步地扶着犁走。”看到这些,李登海打心里高兴:“真是我李登海的孙子!”

    [节俭]亿万富翁爱吃大葱蘸酱

    “在别人看来,我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所谓的‘亿万富翁’,其实,我是上市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个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给股东们打工的‘长工’。”

    为了方便下地,李登海总是随身带着一双胶鞋,没人相信他是个身价“十亿”的富豪。李登海的妻子张永慧,走在街上与村里的老百姓没啥不同。“登海的衣服都是我买的,一件也就百八十块,最贵的一套西服是他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穿的那身,他在北京自己买的,1700块钱,到现在也穿了好几年了。”张永慧说,“在农村我们是跟着太阳走,早上5点就起床,放下饭碗就下地。”

    “现在人们说我是中国科学家首富,其实,对自己我真挺抠门,坐飞机,我就喜欢经济舱,最爱买打折票,下了飞机,就坐公交车。爱吃的是大葱蘸酱、玉米面粥、菜包子、玉米豆子饭。上市,提升了我的身价,但并没提高我的花销。”

    [发展]后半生再增产一千亿公斤

    “我的前半生,所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玉米约1000亿公斤;后半生,我要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举办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要求每位英模留下一句话,李登海就留下这样一句话。

    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从事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研究的民营试验站,后改为玉米研究所。从玉米研究所创建到公司上市的20年来,先后育出了掖单13号等多个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目前,登海种业净资产已达9.7亿元,职工人数近千人,在全国玉米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建立了32个育种中心和试验站,推广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公司科研管理部主任杨今胜告诉记者:“考大学时,我就以李登海为人生坐标,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直奔登海种业而来,至今,李登海精神无时不在激励着我。”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李登海从青少年时,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在笔记本上把马克思这句话书写一遍,至今从未间断。

    李登海说,“我这个人不善言辞,但谈起玉米来,我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目前,我们育出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亩产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具有高强度的抗倒伏能力。我充满信心,后半生,超级玉米一定能为国家再增产1000亿公斤。”  曲是捷

大众网--齐鲁晚报         

编辑:胡昌辉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五百年一遇日全食

·首届慈善义工征文大赛

·寻找当代十大慈孝故事

·网络媒体山西行

·5.12网络作品大赛

·穿越地震带

·十一届全运会专题

·2009年3.15维权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

烟台庆祝首个健身日

烟台国际动漫节开幕

北京信鸽受伤烟台迷路

小狗系"安全带"车顶兜风

海阳将现28米高金鼎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