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校园频道外埠新闻

硕博高产质量堪忧 导师不知“弟子”姓名

   2010-10-19 08:13:00

  媒体前不久披露: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由1999年的5.4万人增至2009年的24.63万人,由此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硕士研究生报考更是“高热”不退,2010年全国硕士报考人数达到破纪录的140万,录取47.2万余人。
  
  博士、硕士连年高产,研究生质量问题便越发引人关注。
  
  无心“学问”的
  
  博士硕士越来越多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那么,究竟有多少人是为了学术研究而考研的呢?
  
  “考研、考博,是从就业市场上撤退的一条后路。”在南京一家部属高校读研的小黄告诉记者,自己当初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才选择了考研,现在研究生快毕业了,就业形势还是不看好,只能继续读博了。
  
  “从小学到现在,我已经读了20年书,都腻了,巴不得马上工作。我的目标是到大医院做医生,可是,大医院的门槛普遍很高,几乎是‘非博士不进’,为了实现就业理想,只能咬牙考博了。”南医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表示。
  
  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刘杉告诉记者:“如今考博的人很多,但真正想做研究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希望读了博士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网友“老老顽童”发帖询问“有没有真正是为了搞学问考博的?”结果,引来近百个跟帖。肯定的回答有之,否定及中性的回答也不少:“当然有了,不过还是少数。”“肯定有,但也肯定有一部分不是,比如眼下很多官员热衷拿一个博士学位,你能说他是为了搞学问吗?”
  
  而新闻专业硕士生小张直言:“有多少研究生是以学术为志的?多数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已。虽然顶着‘研究生’的名分,可是我们不再以‘研究’为务。”
  
  网友孟文博则坦承,考博一多半是为了日后评职称,“现在,我们学校规定,不是博士不能评副教授了!”
  
  缺少追求支撑,
  
  难耐学业寂寞
  
  没有专业追求支撑的研究生,很难打起精神来做学问、搞科研。
  
  在南京大学读硕、在北京大学读博的李计伟感叹,“多数同学都不明白,做研究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很多人觉得,自己既然不适合当官,也不适合赚大钱,那就进大学搞研究吧。其实,搞研究需要钻研精神,需要沉心静气,不少人没想好就考了进来,所以学得很累,时常感到‘没劲’”。
  
  事实上,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的培养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导师也不再把学术训练作为指导学生的首要任务了。
  
  那么,研究生们的“做事”能力又如何呢?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向南京、扬州、徐州等城市的15所高校发放了4000余份问卷,开展“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自主提升策略研究”。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不佳:9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现有的能力与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所需能力之间有差距,51.4%的研究生认为最缺乏职业自我认知能力,38.2%表示缺乏应聘能力,而对如何改善就业能力感到茫然无措。此次调查还对3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近50%的单位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水平“略有下降”,而“实践能力不强”、“可塑性及稳定性差”、“聘用成本高”等,已成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敬而远之的理由。
  
  相关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产量”急剧膨胀,
  
  质量整体下降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是形容高校扩招后各类学生增多的状况。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据统计,博士在学人数从1982年的536人发展到2007年的22.25万人,年均增幅27.27%;硕士生在学人数从1982年的2.53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97.25万人,年均增幅15.71%。最近几年,博、硕士研究生仍在“扩招”。
  
  研究生数量膨胀过快,直接导致目前研究生教育师资不足,培养质量受损。“不少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我三年研究生读下来,基本是‘自学成才’。”已经毕业的南京某高校硕士生小尹自我解嘲说,“我老板带了10个硕士生,这在我们系里还算少的,主要是考虑到他本人也在念博士,而他还在外面兼了职,忙得想见上一面也要多次预约,算下来,一学期最多见个两三次。”在南京一家理工院校读文科硕士的小刘,更是饱尝了“被疏忽”的滋味:“基本是‘学校不管,导师不管,自己不知如何管’这样一个状态——真是没劲透了!”
  
  “现在的导师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确保你毕业论文顺利通过。”一位大学教师对“圈内”的动向毫不讳言:“师生一两个星期见一次面很正常,有的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给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着自己‘赚外快’、‘做学问’,根本无心顾及研究生学习。”有的导师,竟然到了毕业论文答辩会上才开始询问“弟子”的姓名。有些导师自己也说,“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差异。
  
  高学历高能力,
  
  还需打好“组合拳”
  
  针对部分博导、硕导忙于“自身发展”而挤占指导学生时间的现状,有关专家建议,高校应当严格实行博导、硕导带教研究生数量“封顶”制度,并加大对导师“指导业绩”的考核力度,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给导师的“表现”打分,督促博导、硕导们切实担负起指导责任。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龚放教授等人还认为,应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宽进严出”。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生郑洪立则指出,目前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毕业即失业”,造成高学历人才闲置或学非所用,“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博士、硕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多设置前景光明的专业,压缩乃至停止需求小的专业招生。”另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呆在实验室的时间较多,而与企业与社会接触较少,学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也多局限于论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轨。建议:加强研究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比如工科类博士、硕士生的最后一年,可以‘沉’到企业去学习;对博士、硕士生的培养评价,增加社会实践元素。”
  
  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全国大奖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胡铃心,对研究生的“创新力”格外关注。胡铃心认为,我国博士、硕士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当适度控制研究生数量增长,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力度,建立更加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新华日报         

编辑:钟文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我的2009”博客大赛

·千年等一回慧眼看日环

·迎春纳福--祝福墙

·手机报数码产品团购节

·首届慈善义工征文大赛

·烟台交警在线

·直通十一运会

·百名记者直击全运会

·中秋节专题

保洁员小区内烧垃圾

“五老”监督员忙巡视

烟台直航庆祝酒会举行

莱州港口吞吐量开门红

一废旧物资市场被整顿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