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供房、供车、供卡……在生活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一个以城市白领为主的人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今天的钱来圆明天的梦。由此付出的代价,是一个个被戏称为“房奴”、“车奴”、“卡奴”的人群的诞生。 “×奴”这个词语充满了调侃,但其背后的含义却决非调侃那么简单:这其中,有幸福也有辛酸,有希望也有绝望,有动力更有压力。 两周前,现年27岁的余少明做出了一件让身边同事好友惊讶的决定——他卖掉了自己3年前购置的一套位于常青花园的三居室,搬到了公司所在地关山附近的一个小区里,从“有房一族”洒脱地变成了“租房一族”。 余少明为此没少受家人的指责:年纪也不小了,马上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眼下把房子卖了,犯的哪门子傻?但余少明十分自信地告诉记者,他的这一决定,是全方位综合权衡之后做出的清醒选择,其最大的理由在于:这套房子捆住了他发展的手脚。 据了解,余少明当年买房花了30余万元,月供2000余元,他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支付起来比较勉强,除了基本的生活开销,他所能用来聚会社交、培训充电的闲钱,少之又少。这两年,学习商务英语心切的余少明,数次望着高达近万元的培训费垂头丧气。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好学的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学阅览室和免费公开课堂。“供房子会带来一系列的多米诺效应”,余少明告诉记者。因为每月几乎没有节余,他连跳槽都没了底气。三年期间,他工作得并不是很愉快,多次想到要跳槽,也曾数次向心仪公司投递了简历,但在最后一关进行薪酬谈判时,对方表示依照他的真实能力,所能支付的薪水仅在3000元左右。“我现在的待遇是因为在现公司的工作年限一点一点加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高于市场标准。”担心跳槽跳出麻烦,畏首畏尾的余少明不得不放弃了跳槽计划。 这期间余少明也曾有过去上海发展的机会,那家公司发展前景不错,起步月薪6000元左右,但思来想去,余少明也放弃了:“既然在武汉都买了房子了,那就等于安了家了,工作地还是以房子为中心比较好。” 一个多月前,余少明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聚会,谈到他拥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许多同学都对他抱以羡慕之情,可随着交流的深入,余少明发现,那些没有房子问题困扰的同学,却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他们将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来培训、充电、社交,实现自我增值;工作自如轻松,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可以毫不犹豫去争取和投入。 让他诧异的是,大学同学中一位月薪达到“1.5K”(1.5万元)的同学,丝毫没有买房的打算,其理由是“得让自己保持不安定的紧迫感,太年轻的时候拥有房子,容易让人丧失斗志和勇气。” 余少明告诉记者,买房子不是错误,但在不恰当的时间买了房子,守着房子,显然是一种失误。眼下,他决定趁着金九银十在“才市”里淘得更好的工作,尽快提升自我,“年轻人,原本就应该奔跑,而不能被房子拖累得只能爬行。” 任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