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特辑|今天,听六代人讲述“一纸婚书”的浪漫

2019-08-06 09:3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

  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一纸婚书,从古至今见证多少对璧人的海誓山盟,

  也凝聚着泱泱岁月的发展变迁。

  时代在变,婚书的样式同样在不断变化着。

  未曾随时间更迭的,是两位新人双双接过婚书时的盈盈笑脸,

  和对“白头偕老”的美好祈愿。

  适逢七夕佳节,我们寻找了六个年代夫妻的“一纸婚书”,

  一同倾听,这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感动。

1955年 | 结婚64年 “你好好活着,陪我看2022年冬奥会。”

今年91岁的田晨爷爷,打心眼里觉得相伴64年的宋桂绂奶奶是自己的“福星”。

二老都是军人出身,自由恋爱3年,

在1955年八一建军节那天,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时隔64年,宋桂绂奶奶笑称结婚时许多细节早已记不清了,

只记得“当时仪式是在沈阳车站会议室里办的,我俩都穿一身军装”。

1958年,田晨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建设北大荒。

宋桂绂带着18个月的女儿,和老母亲一起,义无反顾地追随丈夫的脚步。

“那时候我们一家4口人,就挤一张苞米秸搭的床,床下都是冰茬。”

艰苦的日子里,更懂得相伴的不易,

宋桂绂奶奶说,这么多年来,二人从未有过大争大吵,

即使有小争执,田晨爷爷生气摔门出去,

过一会回来,手里总“拎着两袋菜”。

2002年,退休后的二老来到烟台颐养天年,

闲暇时打两板乒乓球、跳跳国标舞,

宋桂绂奶奶的绘画和“全民K歌”也样样“玩得转”,

田晨爷爷逢人就夸,三句不离老伴儿,满眼尽是宠溺和骄傲。

田晨爷爷比宋桂绂奶奶大6岁,身体不比奶奶硬朗,今年还进过一次重症监护室。

“2022年咱国家就要办冬奥会了,你好好活着,陪着我看啊。”

宋桂绂奶奶拍着老伴儿的手,认真地说。

 

1962年 | 结婚57年 “不觉得孤单,他在心里,我很有力量。”

 

王淑英老人今年78岁,满头银发,和蔼又热心,

今年6月,她和社区其他老姐妹一起,

用了近40个日夜,23万次落针,

手工绣制出一面长1.44米,宽0.96米的十字绣党旗,献礼建党98周年。

老人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连楼道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王淑英老人说:“和老头子在世时一样。”

王淑英和丈夫曾明富1962年结婚,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老头子是老党员,性格好,我俩从没‘红过脸’,邻里街坊都叫我们‘老鸳鸯’。”

丈夫突发重疾去世后,王淑英在孩子和邻居们的陪伴下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二人结婚证在搬家途中遗憾丢失,

王淑英老人从衣柜里翻出了夫妻俩旧时照片,轻抚着说:

“现在我一个人生活也不会觉得孤单,他在我心里,我很有力量。”

1963年 丨 结婚56年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点短,得好好珍惜。”

1963年,24岁的李文英和同岁的“帅小伙”于伯仁结婚了。

当时部队给于伯仁放了7天假,结完婚他又赶回了部队,两人开始异地,

这一异地,就是13年。

这期间,李文英独自拉扯大4个孩子,

上午上山照料5亩地,下午给家里的牲畜喂食,

晚上孩子睡熟以后,她绣花直到深夜。

“没埋怨过他,都是自己选择要嫁的人。”

今年已经80岁的李文英看着老伴儿笑着说。

1976年,于伯仁多次工作调动,终于结束了异地,

长时间的异地生活,让两个人更珍惜在一起的来之不易。

现在有时间了,于伯仁经常带着老伴儿一块游山玩水,他说: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点短,得好好珍惜。”

七夕前夕,这对老人特意到照相馆拍了一组婚纱照,

80岁的于伯仁为妻子重新披上了婚纱,两人相视一笑,恍如隔世。

1977年 | 结婚42年 “这么多年,鱼肉中间那段,他总是留给我。”

今年68岁的陈国英和69岁的张裕君都是“老烟台人”,

1977年,他们在“南门外办事处”领了结婚证,

如今,“南门外办事处”早已不在,

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向阳办事处。

时光流逝,夫妻俩的感情却始终如初。

“磨嘴(吵架)哪能没有啊,三天两头磨,我俩心照不宣都不往心里去。”

陈国英带着笑意悄悄对我们说:“我嘴上不饶人,心里知道他对我好着呢。”

早些年,陈国英工作忙,

丈夫总是每天清早给她准备好午饭,让她带到单位吃。

从1979年到1987年,一带就是整整8年。

如今,夫妻二人退休在家,张裕君为妻子做饭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采访当天,他正收拾一条鱼,陈国英在一旁为丈夫扇着扇子说:

“这么多年,鱼肉中间那段,他总是留给我,没变过。”

1989年 | 结婚30年 “你在哪个码头停靠,我就拿着结婚证去看你。”

1989年夏天,当年21岁小伙儿刘永清意气风发,

骑着“大金鹿”自行车,载着心爱的姑娘宋玉娥,

一路飞驰到莱阳沐浴店镇,领了结婚证。

这张结婚证,对宋玉娥来说,

成了余后几十年和丈夫见面的“船票”。

刘永清是轮机长,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漂泊在海上,

在长达几个月的出海期间,渡轮偶尔可以在中国码头停靠2天。

这2天,对宋玉娥来说,足矣。

“我第一次去码头看他,是1993年去的大连,当时还带着3岁儿子。”

广州、天津、大连、日照、扬州、泰州、常熟、太仓……

30年来,祖国绵延海岸线的码头,宋玉娥几乎跑了个遍。

一趟最长12个多小时的奔波,就为了这2天的相见。

去码头,要带着结婚证才能登轮,

宋玉娥的结婚证上,每一道皱褶都见证着夫妻二人相见的甜蜜。

七夕这天,刘永清所工作的渡轮还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航行,

记者为在烟台家中的宋玉娥与远在海上的丈夫远程拍下一张“合影”,

宋玉娥说,家里一切有她打理,希望丈夫注意身体,专心工作。

“你在哪个码头停靠,我就拿着结婚证去看你。”

1998年 丨 结婚21年 “一颗‘牙雕’戒指,多少真金白银我都不换。”

回想如何与比自己小两岁的韩晓鹏相识、相恋,

47岁的于明红笑着用手捂住红了的脸。

两人都是牙科医生,在1993年因为工作相识,

“我以前就像郭靖”,当时陷入爱情的韩晓鹏喜欢还不自知,

同事都感觉到了,自己才反应过来。

那时候的恋爱远不像现在一样直接,

知道彼此对对方有好感,没有言语,没有仪式,两个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韩晓鹏说,“润物细无声”是对这段感情最好的评价。

结婚时,韩晓鹏送了妻子一个自己手工制作的合金“牙雕”戒指,

“这样的小物件最能打动我,多少真金白银都不换。”丈夫的心思,于明红最懂。

在时间的成全下,两个人共同成长,向着“最好的自己”努力,

韩晓鹏说,在妻子的影响下,自己越来越“享受生活”;

于明红说,在丈夫的带动下,自己越来越“严谨仔细”。

结婚21年,说起过七夕,两个人却害羞了起来,

“嘘,我看中了一个项链,等找个机会告诉他。”于明红调皮地笑着说。

2018年 | 结婚1年 “陪伴彼此8年,领结婚证就像牵手逛街买菜一样自然。”

刘倩荣和刘政同岁,都出生于1990年,

“90后”随性洒脱的性格特质,在二人身上鲜明可见。

走出象牙塔,走向摸爬滚打的社会,

二人的手从未松开过。

相爱8年,身边“催婚”的声音太多,

刘倩荣和刘政一直“无动于衷”,自在地享受着二人的恋爱节奏。

他们常笑称彼此的“三观”一致,

都认为一张结婚证并不是爱情的最终追求,它只是感情的升华和见证。

8年的恋爱长跑,终于在2018年的年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刘倩荣还记得那天下着鹅毛大雪,

二人从婚姻登记处走出来,坐回车里,

仔细端详了一会手中的“小本本”,相视而笑。

8年的春夏秋冬,从青涩到成熟,两人拥有彼此,共同成长。   

“有了8年的陪伴,可能这一纸结婚证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刘倩荣笑着说。

一纸婚书,凝刻着千千万万人跨越时空的真情。

七夕已至,

愿相爱的人无论是否在身边,都在心尖。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蔡云飞 史宇 见习记者 陈晓 汤淼)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