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体育特色学校或达50所 教体融合迈出新步伐

2019-03-22 08:26:00 来源: 烟台日报 作者:

   “少年强则国强”。在我国,教体结合虽然已经开展了30多年,却一直存在不少问题。从相加到相融,教体究竟应该如何迈过融合这道坎?

   毫无疑问,青少年处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结合部,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全面发展青少年体育工作,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对推动教体融合,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烟台市体育局在教体融合上迈出了新步伐。

   在今年3月初的全市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烟台市体育局局长郑俊杰提出了秉持“大体育”理念,以开放的思路,激发教育、体育改革活力,促进教体深度融合,以建设体育后备人才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体育服务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扩大青少年体育人口规模,构建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

   体育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短板

   建设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内的在要求。多年来,市体育局始终坚持以市级训练单位为龙头,以县市区体校为骨干,以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基础,以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后备人才体系建设,目前我市体育系统辖4个市级训练单位,10所县级竞技体校,市县两级教练员230多人,文化教师280人,在训运动员3600多人,开展省运会所设31个项目,其中部分项目采取市队县办、校办模式,包括芝罘区体校的排球、体操和足球甲组,龙口市体校的手球和中华武校的武术套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的短板。突出表现在后备人才体系的根基与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求还不适应。多年来市体育局将主要精力放在市县两级体校建设上,忽视了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等作为后备人才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016年,市体育局开展了市级特色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补齐人才体系建设的短板,打牢人才体系建设的基础,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储备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在如何有效地推进教体融合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如何为青少年科学健身、系统训练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还缺乏更有力度的措施和方法。

   近两年,市局将橄榄球、击剑、幼儿体操等特色项目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里进行推广普及,促进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市县两级体校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教体融合已有发展典范

   教体融合,不妨看看一些典型学校的典型做法。

   建昌街小学,承担芝罘区体校小年龄段孩子的文化教学,多年来为区体校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学校规定,凡是芝罘区体校选来的小年龄段队员一至三年级,不受学区限定,全部就近到学校就读。对入学的队员,学校从培养体育人才的全局高度出发,学校班子每月集中调度所有运动员在校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指派专人主抓队员的在校管理,予以贴心服务。为了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在编班以及教师配备上学校予以重点倾斜。在运动员学习辅导上,补习内容、学习效果都由校领导亲自把关。

   高新区第三实验小学建校以来,针对学校学生小胖子多、体质有待提升的现状,围绕“容融”文化,将“健康身心”确定为学生的七大核心素养之一,将“锻炼好体魄”定为学生“八好”培养目标之基础目标。建校两年半,学校被评为烟台市足球特色学校。

   该学校探索了四种体育课程模型:强根固本的班本化体育必修课程(基础性和普适性)、博观约取的级部化体育拓展课程(拓展性和巩固性)、扬长立志的校本化体育精修课程(自主性和选择性)、躬身践行的体育综合课程(自然性和综合性)。

   打造具有烟台特色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教体究竟应该如何迈过融合这道坎?郑俊杰坦言,要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育部门有生源的优势,有文化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体育部门则有体育专业技术和竞赛组织方面的优势。实施体教融合,可以充分调动体教两部门全方位结合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双赢共进。”

   下一步,市体育局将以体育特色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为抓手,厚植人才体系建设的根基。鼓励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协会和俱乐部,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场地设施完善、体育活动规范、人才效益突出的单位,由市体育局命名挂牌,争取到明年全市体育特色学校和幼儿园达到50所,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烟台市级体育人才基地,既要能够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又要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实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双赢的目标。从基地创建、评估到命名,由市项目管理单位具体负责实施,体校派出专业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指导和开展训练,由市体育局统一命名,赋予教体结合新的内涵。

   对于符合条件被命名的学校,市局将在经费、器材、培训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并将开展项目纳入市级竞赛体系,促进项目长远发展。对命名为基地的学校,项目管理单位要定期考察项目开展情况,听取校方意见,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给予正确指导,总的目标是培育出数量多、项目优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基地,丰富业余训练模式,将该项工作打造成为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拓宽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途径,为我市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贡献力量。

初审编辑:张其天

责任编辑:李鑫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