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烟台丨海阳:蔬菜产业迈上精品之路

2022-12-14 16:19: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亮

  编者按:乡村振兴五年回头看,齐鲁样板异彩纷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8日,中央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同年,国家、山东省和烟台市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五年来,烟台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五大振兴”,农业农村工作展现崭新气象。同时,烟台市重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在良种培育方面成绩斐然,为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实施“乡村振兴看烟台”“中国良种在烟台”品牌塑造工程,并推出系列专题报道。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通讯员 王欢欢 罗湘 张京伟 烟台报道

  走进位于海阳市留格庄镇的旭耕农场,“高端、专业、精致”是最直观的感受。宽敞高大的温室大棚中,黄瓜、番茄等蔬菜生机勃勃,墙上的写字板上准确记录着温度、湿度、生长周期等信息,年轻的身影穿梭在其中,仔细检查记录着。

  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这批“新农人”里,有1名博士、6名研究生和18名本科生,“让食物回归纯净”的情怀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在海阳打造了一处有机农业的“乌托邦”。

  自此,“绿色有机”引领蔬菜产业变革的思潮蔚然成风,农民的自主生产意识渐渐觉醒,从盲目跟风种植转而选择绿色、安全、有机、精品的发展路子,深刻改变了海阳蔬菜产业的发展格局。

  如今,海阳蔬菜产业已今非昔比,实现了从小而散到大而精的层级跃升。瞄准未来,海阳市正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推动海阳蔬菜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加快推进全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蔬菜种植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成为胶东地区最大的淡季蔬菜生产基地。

  深挖“精品蔬菜”市场潜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阳农民便开始零散种植蔬菜,但因引种较少、管理水平落后、缺乏整体布局等问题,蔬菜产业效益低下。自1991年起,冬季保护地栽培兴起,在种植规模、品种及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突破,海阳蔬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种植品种达300余个,成为海阳市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镇到村构建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业企业入驻,带动全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深度挖掘农业生产价值。”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孟兆良说,海阳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海阳名优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海阳市关于促进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奖励补助办法》《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文件,顶层设计海阳蔬菜产业发展框架,开辟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新路。同时,组织创建了多处省级以上蔬菜生产标准园,对多家获得省级标准化基地和“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补;打造了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以及35个省级产业名品村;积极招引旭耕、百淳怡慧等知名农业企业在海阳落地生根……一系列改革新举让海阳大地涌动着生产建设的热潮,一排排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标准化种植渐成风尚,精品蔬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海阳蔬菜产业已然脱胎换骨。

  在旭耕农场,可以感知到新型现代化农业的魅力。蔬菜大棚装上了“智慧大脑”,不仅实现了温湿度电脑操作,还配备了自动化风口控制、自动水肥一体化设施。大棚内几十种叶菜、各色茄果、各种瓜果被精细照料,个个秀色可餐。“我们的主打蔬菜全部属于有机生产,全程实现可追溯,一斤菜可以卖到几十元,主要供应高端客户。”旭耕农场负责人宋磊说。

  精品之路,寸土寸金。为此,海阳市看准了绿色有机种植的广阔市场空间,充分利用海阳优势资源禀赋,科学区划农业空间,打造了“一带两区三镇”的精品农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配备市、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培育旭耕农场、联农果蔬、百淳怡慧等10家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海阳蔬菜发展新标杆,一举破题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再焕新颜。

  品牌建设守住生产“良心”

  随着海阳蔬菜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已形成以留格庄镇为中心的白黄瓜、韭菜生产基地,以发城镇、小纪镇为中心的芋头生产基地,以二十里店镇、龙山街道、行村镇、辛安镇、凤城街道为中心的西红柿、黄瓜生产基地,以盘石店镇、留格庄镇、郭城镇为中心的草莓生产基地,蔬菜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格局日趋稳定,迈上了区域性、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海阳市以依托2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多处省市标准园的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通过重点技术试验、载体试运作、专业技术推广等步骤,将西红柿、白黄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赋予海阳特色,为白黄瓜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实现了白黄瓜安全生产、品质稳定。

  自2016年开始,海阳市还瞄准韭菜种植开展韭菜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摸索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逐步推广到苹果、大樱桃及各种蔬菜。今年,海阳市共有245家种植类生产经营主体推广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也可达到99.8%。同时,继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目前有效期内共68家企业,115个产品取得认证,用严格的蔬菜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为群众守住了蔬菜生产的“良心”。

  现代“智慧”农业蔚然成风

  行走在海阳大地,再访海阳农业新貌,处处跳动着科技与智慧的脉搏。在旭耕农场,管理人员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管理好大棚,蔬菜是否需要浇水、是否需要遮光一看便知。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盐碱度等一系列的原本模糊的数据现在均能用精准说话。目前,该公司已经为10个日光温室安装各类监测摄像头,实现智慧农业的可视化、智能化生产。

  而在与它临近的海阳京盛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会议室内,智慧云平台正显示着大田作业的机械工作情况:多少台农机在工作,耕作进展情况、智能预警、高效生产等。同时通过气象监测,可以很轻松地感知大田中种植的气象问题,为合作社和周边蔬菜种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随着旭耕智慧设施栽培、京盛智慧大田的发展,带领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蔬菜种植上的应用,数字生产技术让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现代农业的竞争,已由产品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协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构建多维立体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成为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孟兆良说。

  对此,海阳市在保障市民的“菜篮子”的前提下,实现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环节延伸;积极发展蔬菜加工业,以蔬菜酒、预制菜为抓手开展蔬菜产业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做好做优做细食品产业;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精准应对产品分级、包装、销售,结合实施的农产品仓储保鲜项目,积极促进产、供、储、销有效衔接。

  围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田园风光、民宿风情等乡村独特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休闲、康养等农业新业态,释放农业生活、生态价值,拓宽产业链条,让农业与旅游相融相促,美美与共。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