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聚焦包容普惠创新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1-08-30 14:5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屈晨晨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屈晨晨 通讯员 徐硕 烟台报道

  烟台市委、市政府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宗旨,以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为导向,紧紧围绕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等关键关节集中用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20年国评中获得了“包容普惠创新标杆城市”荣誉称号。

  促进创业创新,打造创新名片

  打造创新创业载体。成立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整合多领域、跨学科资源,集聚高校的研发设计能力与企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合力,实现产学联动、学研一体、校企共创。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形式、不同专业研究院所为支撑和补充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烟台市科技局、烟台高新区管委会、山东火炬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方共建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技术市场具有公益属性,进行市场化运作,采用线上线下双通道方式,以“立足烟台,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链接世界”为目标,以技术转移转化和综合科技服务为核心工作主轴,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政策、专家人才、综合科技服务等业务方向联合近百家国内外专业服务机构,汇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科技创新资源,面向政府、高校院所、园区孵化器、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科技服务。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财政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万元以上且促成不低于3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烟台转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市级财政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推广“科信贷”、“成果贷”业务,市科技局与各大金融机构合作,以风险补偿和信贷补贴的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用于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贷款。

  扩大开放程度,大力吸引外资

  建立完善的招商工作体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的意见》,对市县两级内外资招商工作职能进行整合,建立内外资一体化的招商体制和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从全市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8个产业招商专班,设立3个招商点和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

  拓展招商渠道。实施委托招商,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业基础分析、投资环境评估、对接平台搭建和招引对象引荐,以“外智”“外脑”助力招商引资。加快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研究制定园区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实施方案,建立招商载体库、项目资源库、重点客户库和目标企业库,面向世界500强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

  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在市县乡三级设立1152名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公开联系方式,对全市2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烟台市外商投资投诉处理办法》,设立24小时投资投诉电话,为全市所有外商投资企业颁发“服务大使监督牌”,加强安商稳商工作。在全国首创成立外企法律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商事调解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政策辅导,编辑《外企驿站》电子书,通过服务大使“点对点”推送至企业,并实现了所有区市涉企政策外文翻译服务,打造了外商服务的烟台样板。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细则》,设立污染物排放调节资金,建立节能奖惩机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海洋环境质量、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激励与约束双重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生态机制高效运行。

  创新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模式。探索建设企业排污智能管控系统,对主要涉排气企业生产设施和治污设施用电情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控,督促企业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将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和错峰生产期间减排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开展远程监控、智慧监管,有效弥补环境监管执法人员不足,及时发现企业偷排直排行为,提高监管效率,增强环境执法针对性,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建立水污染防治“三联”工作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和排水主管部门建立“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河流管网信息通报机制、各类水质污染问题通报机制、监测和信访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污水联防联治。针对纳管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半年开展一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推动污水联控联治。分别建立重点纳管企业清单,适时进行动态更新。针对出水水质超标问题,联合分析,确定重点排查方向,精准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推动污水联动联治。

  推进“造绿”行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域绿化行动实行每周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及时跟进掌握最新进展情况,精心打造了海阳望海水库森林生态廊道、唐王山生态修复保护、招远塔山四倍体泡桐生态修复保护等一批面积过千亩的省级绿化亮点工程,示范带动全域绿化工程建设提档升级。坚持多元机制,有效破解国土绿化制约瓶颈。实行县级投入为主、市级予以补助、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的造林资金筹措机制,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用于亮点工程奖补,为全域绿化工程实施提供保障。同时各区市大力推行项目化管理、工程化造林、专业化监理的“三化”造林组织机制,推动造林成活率连续多年达到90%以上。

初审编辑:屈晨晨

责任编辑:张其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