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山东新闻图片

尖兵礼赞--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2006-09-18 08:46:00



  神舟六号发射现场。秦宪安摄

    有这样一个地方:北是戈壁,南是戈壁,西是戈壁,东边的邻居终于不再是戈壁,名字也好听——“巴丹吉林”,后面连着的两个字却令人却步——沙漠。

    有这样一群人: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宁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个人的生命,从这里得到升华。

    有这样一些壮举: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无论离祖国有多远,这里是它们起航的地方。

    丰碑——这里留下了勇士的足迹,这里传颂着英雄的故事,这里诞生了共和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史上的“十三个第一”

    今年9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十几位老同志聚首戈壁。

    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年华;这里,始终令他们魂牵梦萦。

    “先去‘9号半’。”远道而来的客人向东道主提出要求。

    “9号半”,又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航天城东北方向4公里。特殊的“工号”寄托着特殊的情感,672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其中就有52名发测站官兵。

    在聂荣臻元帅墓前,他们长久伫立。

    抚摸着战友的墓碑,他们激绪难平。

    这是一座座丰碑,串联起共和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

    1958年3月,曾经叱咤沙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支英雄部队“人间蒸发”;次年,发射测试站成立,茫茫戈壁滩上诞生了我国第一支航天发射部队。

    创业维艰。部队开进时,正值戈壁风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中国的导弹几年内上不了天!”根基未稳,征尘未洗,发测站官兵首先迎来外国人泼的一盆凉水。

    誓言无声。1960年11月,在发测站官兵手中,我国第一枚自己制造的地地导弹准确命中目标。这是一枚“争气弹”!在现场指挥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5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还没从喜悦中回过神来,又一盆冷水浇在国人身上。新的使命再次交给了发测站。“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在距导弹核武器发射场一百多米的地下控制室里,发测站的7名指挥员和技术骨干(后来被称为“七勇士”)立下誓言。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获得成功,外国人的预言不攻自破。

    1970年,发测站迎来“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周总理电话打到发射阵地,鼓励他们“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不久,《东方红》乐曲响彻天际。5年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这里送入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史上空前的速度!”外电这样评论。

    2003年10月15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随着发测站零号指挥员“点火”指令的发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跃升到一个新高度——在门槛极高的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员。两年后,还是在这里,中国又开始了太空征程的大步跨越。

    47年过去,在发测站官兵发射史上,诞生了共和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史上的“十三个第一” !

    使命——“要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把中国航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几十年时光斗转星移,但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却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这帮年轻人了不得!”重回发测站,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佟连捷的激动发自于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创新精神。”

    “要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把中国航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创新,在现任发测站站长郭保新心中重若千钧。

    创新意味着向传统发起挑战。

    长期以来,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转运是我国航天发射的“老模式”,人们称之为“三分段”模式。“老模式”的“老问题”不少:测试项目重复、试验周期长、可靠性不高,对于“人命关天”的载人航天工程,这些都是大忌。

    “改!”经过慎重论证,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论证组提出了全新的“三垂一远”试验模式(垂直组装、垂直转运、垂直测试和远距离测试发射)。苦战3年,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三垂一远”模式从设想变成现实。自此,我国实施航天发射的时间由以前的两个星期缩短到3到4天,并具备了15天以内连续发射的能力。放眼世界,这个水平为“世界先进”!

    载人航天指挥监控系统(又称“C3I”系统),可实现对发射测试全过程及发射场的设备实施的全面监控,航天发达国家普遍在用。“必须自主攻克这项关键技术!”发测站官兵横下一条心。攻关小组临危受命,历经三年寒暑,最终将其“拿下”。国内发射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指挥监控能力最强的发射测试指挥监控系统在发射中心诞生。

    近半个世纪的征程,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息。

    “没想到你们用这么落后的设备,完成了这么高精尖的试验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来中心参观的外国同行发出感慨。

    “那个时代,试验设施设备老化,测试手段相对落后,为了使老设备焕发新活力,发测站官兵掀起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练兵热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刘克仁说,“那时,他们曾经历时4年研制成功了第一代发射场电子自动化指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人们为每一次成功的航天发射而欢呼时,我们的发测站官兵却在为总结每一次发射的不足,在为进一步的改进而寝食不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吐露心声。

    “翻箱倒柜查问题,千方百计找隐患”。发测站三室高级工程师崔周顺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苦尽甘来,创新带给人们的是胜利的果实:他们参与研制了煤油燃烧分解法废气处理系统,结束了航天发射环境污染的历史;提出的加注量模型化测量方法,极大提高了加注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成功破解了图像采集卡编程、光点目标识别等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国飞船的入轨精度。而让他们最得意的是他们突破了载人航天发射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载人航天发射场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设施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责任——“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着民族尊严”,保持航天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在这里,一个简单的常识是,“英雄要论成败”。

    他们知道,“航天发射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即使做好了99%的准备工作,若关键时刻出现一丝差错,仍可能前功尽弃。”他们更知道,“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着民族尊严”,尤其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必须“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

    2001年8月,神舟三号飞船三舱对接后,在进行测试时,试验队技术人员突然发现有一个插座接点信号不通。

    “插座接点都是双备份,一般不影响发射成败,”有人这样解释。

    “航天发射哪有‘一般’!”发测站技术人员“固执”地要求查清问题。经检查和失效分析,发现该插座有批次性质量问题。

    “按载人飞船要求,必须更换全部同批次插座!”任务指挥部果断作出决定。于是,所有插头重新设计、评审、生产、安装,确保了神舟三号的发射成功。

    在发测站,“一根小白毛”的故事流传至今。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进入最后阶段,操作手王长山发现,弹体内部一台仪器插孔内有一根几毫米长的白毛。为防止通电接触不良,他先是用镊子夹,后是用细铁丝挑,最后借助一根猪鬃,硬是将这根小白毛挑了出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知道后,专门把这根小白毛要了过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

    30多年后,同样的一幕在这里上演。在对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火箭电机驱动器进行单元测试时,一声极不易察觉的异样声响没有逃脱女操作手杨晓娟的耳朵。“这一定有多余物!”杨晓娟断定。果不其然,人们在驱动器内部发现了一根长约8毫米的多余物。神舟六号任务中,在安装火箭偏航通道速率陀螺时,敏感轴所指极性发生微小变化,工程师王海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经反复检查,确认是安装图纸上的标识存在错误,一个火箭飞行过程中姿态方向的严重偏差得以避免。

    “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没有一股拼劲,没有一股较真劲是不行的。” 发测站四室主任毛永军说,“我们经常碰到棘手的技术难题,有的难题长时间也不能解决,如果气馁了放过去,就会留下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神舟五号发射前,要对火箭进行总检查。模拟飞行程序进行到158秒,突然有一个反映火箭舱体内的温度参数跳变了一下,整个过程不到2秒,尽管整个C3I系统收到的数据有50多万个,但这并没有逃过系统指挥沈爱华的眼睛。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检查结束后,沈爱华没有回家,一个人把这些数据重新回放一遍。“的确有异常数据!”他迅速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避免了该参数对逃逸判决的影响。“沈爱华同志立了大功!”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上将称赞道。

    “不下错一个口令,不做错一个动作,不减少一个项目,不漏掉一个数据,不放过一个异常现象”,用练就的“火眼金睛”,发测站官兵履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在这里,航天发射保持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成功率!发测站官兵用一次次的成功诠释着英雄的含义。(记者 廖文根 余建斌)

人民日报         

编辑:李昕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我的2009”博客大赛

·千年等一回慧眼看日环

·迎春纳福--祝福墙

·手机报数码产品团购节

·首届慈善义工征文大赛

·烟台交警在线

·直通十一运会

·百名记者直击全运会

·中秋节专题

保洁员小区内烧垃圾

烟台直航庆祝酒会举行

莱州港口吞吐量开门红

一废旧物资市场被整顿

北极白鲸“安家”蓬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