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头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首页| 新闻 | 烟台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女性 | 汽车 | 房产 | 健康 | 人才 | 图片 | 论坛

新闻首页 | 烟台时政 | 烟台生活 | 烟台经济 | 烟台教育 | 山东新闻 | 国内热点 | 国际要闻 | 体育新闻 | 娱乐新闻 | 图片新闻

 

您的位置:山东新闻图片

黄苗子:朗朗如玉山上行——纪念蒋维菘教授

   2006-07-27 15:24:00

  蒋维崧先生于2006年7月25日仙逝,学界又痛失一位大师。我们以黄苗子先生的一篇文章来纪念他。

  蒋维崧,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籍研究所教授。生前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

  蒋维崧先生是当代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书法擅长诸体,尤以行草和金文享誉海内外。其行草近师沈尹默,远法“二王”,清峻含蓄,温润可人。他的金文用笔丰富灵动,结体正中寓奇。晚年更趋苍劲、古朴,又吸收了战国竹书的笔法和形体糅入金文书法,不仅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而且为金文书法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篆刻师承乔大壮先生,气格高古,以精雅的布局和犀利的刀法著称,在中国印坛久享盛誉。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老了,唯一的好处便是多增长些见识,但同时也增加不少人世沧桑的沉重之感。

  半个世纪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和蒋峻斋先生初见于巴渝。那时的山城重庆,虽则在日寇侵凌,风雨如晦、民生多艰的日子里,但炎黄文化的精粹,一时麇集于此。峻斋和我,那时常得亲炙的,是沈尹默(秋明)、乔曾劬(大壮)、曾克耑(履川)、潘伯鹰(凫公)、曾绍杰诸先生。这些一代英华,年龄都比我们大,蒋先生又是乔壮翁、沈尹翁的入室弟子。履川和伯鹰先生,都是赫赫有名的书家,曾绍杰先生治印,也是名重艺林的。我初识峻斋,履川、伯鹰便交口称誉,说峻斋人品、学问、风度,都如六朝人所谓“朗朗如玉山上行”的。当时我十分羡慕峻斋得师得友,又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我虽比他差长一两岁,却是跅弛无成,“食粟而已”;但这人生缘会,羡慕是没有用的。

  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我有缘和履川、峻斋短期共事。那时节国是蜩螗,哀鸿遍野,我和履川朝夕相对,履川常以斗室独处、忧感摧心的乔壮翁为忧。有一次,壮翁小病,我们去探问能给他老人家做点什么。他苦笑地说:每个朋友能送一瓶酒就好。我们都说这事好办,回去便大家醵酒送去。谁知不到几日,便惊闻壮翁在一个雨夜自沉于苏州一小桥下的噩耗,老人遗下的,除了逆旅中一堆空酒瓶以外,还有给峻斋的一首遗诗。

  不久,盼到一个“明朗的天”,我和峻斋又是“参与商”了。等到几年后北京再度“相见”,大家谈起在香港的曾履川,在上海的沈尹翁、潘伯鹰,在台湾的曾绍杰诸先生,真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慨。

  以后,峻斋去了山东,最初还有些书札往来,其后形迹渐疏了。再次的“参与商”少说也在二三十年之后。其中可能还有一两次例如全国书法家协会开会之类的相见,可是这些短暂拘谨的“相见”,一想到前人词句“见了还休,争如不见”,便不觉失笑。爽然若失,遽然若醒;“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不通音问也罢。于是就像宋儒投豆子一样,安心地给自己投下一颗白子。(听前辈说:宋儒正心修身的方法,是平日备好一个空盂和黑白两种豆子,每当心中起一善念,便向盂中投一颗白豆子;心中起一恶念,便投一颗黑豆子。我曾经想,思想斗争,检查自己,是否也可以运用此法呢?)

  言归正传吧,这“参商”了几十年,蒋峻斋先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则是可喜可敬的。他首先是一位功力湛深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篆刻家。

  在纪念邓尔雅师的一篇拙文中,我曾有一点过迟的觉悟:“书法、篆刻,原是一门艺术,我原以为只要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布局等笔墨方面用功,或顶多读几本《临池管见》、《艺舟双楫》等,便可以跻身于书法家之林。但我体会到尔雅先生的成就如此卓越出群,原来在笔法(书艺)、刀法(篆刻)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学问根基——小学、训诂等文字学修养。”蒋峻斋先生的书法、篆刻成就,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文字学的功底之中,和尔雅先生同一宗辙。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懂得“书法”,并且精通“书道”;不仅了解方块汉字的外形之美,而且深入了解到每一个字的来历、成长、变化,即构成书法美的根源。我想作为一个书法家的一生修养,这应是正路。我虽然从小受教于邓尔雅先生,但平生疏懒散漫,没有严格遵从师训,所以白首无成,徒嗟追悔之晚。

  我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同源”之一即“书”和“画”都始源于“象”。大篆(甲骨、金文)系统的书法是书法的根芽,它一开始就包涵着“美”。其后随着时代演变,不同的书体(隶、行、真、草)也就演变出不同的美的形式。蒋先生从治印开始,引起对古文字的兴趣,从《说文》小篆上追商、周金文以及秦、汉金石文字。他长期从事金文的研究,“吃透”了金文的造型、结构、笔触的美,以及因地、因时的变化发展所产生的美的特点,因此,他能胸有成竹地以毛笔宣纸这些工具,来发挥金文的艺术书风。他根源于金石文字,但却不是依样的、一成不变的、把彝鼎铭刻“指葫芦画瓢”那种“复制”,而是植根于长时间对古文字学研究的心得,对金文美的因素的探索,经过作者心灵的锤炼,变成了他自己的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有多幅临王羲之《兰亭序》(或称《临河序》),可不但形迹不似,连内容也不一致,八大“临”《兰亭》,只是根据他自己探索所得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神髓,对《兰亭序》加以再创作而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因为他是“再创作”,而不是复制。我看了蒋先生的《临繁卣器铭》、《临作母辛卣器铭》等作品,心里就想到八大山人一再书写《临河序》的奥妙。

  峻斋先生早年写楷书,深入沈尹翁的堂奥,朋友有时开玩笑,说得不到尹翁的字,求峻斋写一幅去乞沈老署个名,便是“真迹”,古人不是有“买王(羲之)得羊(羊欣),不失所望”之说吗?可近年峻斋先生的书法、风格一变:方笔渐多,秾华渐减,在腴润中略趋瘦硬,在整饬中力求自然率真。人之一生,时势、境遇、历练、修养,都会随着时光流驶,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艺术风貌。

  但“万变不离其宗”,决定自己命运和艺术成就的总体——个性或性格,是变不了的。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峻斋的金文、隶书、行楷、都使人感到风华高洁,通体布局,如大将临军,行伍整肃,而逐字则跳荡多姿,变化从心,别饶风骨。朋友们欣赏峻斋的书法,曾恰当地喻为:“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刘煕载引伸许氏《说文序》的说法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见清刘煕载《艺概·书概》)“如其人”,用来理解蒋峻斋先生的书法,是十分恰当的,他是一位当代的学人、才人、志行高洁的高人。

  由于“参商”,由于多年来的“风吹梦渺,雨疏云隔”(郑板桥句),我了解蒋先生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学术、艺术的成就的情况不多,只知道他发表过不少关于甲骨、金文及汉字演变等研究论文,出版过《汉字浅说》等语言文字学专著。山东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学习字典》,他负责指导和参与了整个编写过程。《汉语大词典》的编写,他默默地献出十载光阴,主持山东的工作。我也听说他到过日本、韩国举办书法篆刻展览……虽则这点粗浅皮毛的知闻,也使得客里故人,北斗瞻依,望风企羡。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上文提到“巴山夜雨时”的师友,如今是阴阳暌隔。不过,民族文化这一浩浩长流,尽管绕尽了九曲三湾,有缓有急,却正如黄河长江,永远是炎黄子孙的血脉,永远与炎黄子孙共存。

 本文原载《蒋维崧书法集》 略有删节

        

编辑:徐丽丽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闻搜索

·“我的2009”博客大赛

·千年等一回慧眼看日环

·迎春纳福--祝福墙

·手机报数码产品团购节

·首届慈善义工征文大赛

·烟台交警在线

·直通十一运会

·百名记者直击全运会

·中秋节专题

保洁员小区内烧垃圾

烟台直航庆祝酒会举行

莱州港口吞吐量开门红

一废旧物资市场被整顿

北极白鲸“安家”蓬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4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烟台站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