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众网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用户: 密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论坛  会员  健康  理财  音乐  教育  校园  职场  文化  房产  汽车  公告栏  曝光台  众众微博

烟台  社区  山东  百态  环球  经济  体育  娱乐  读图  评论  视频  彩票  手机报  帮帮团  手机杂志

牟平区  龙口市  蓬莱市  莱州市  海阳市  莱阳市  招远市  栖霞市  长岛县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当前位置:旅游新闻

济南印象:“古典”济南VS“现代”青岛

来源:新华网     编辑:赖静

2009-04-23 17:40:00

烟台移动手机报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每月资费仅三元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济南印象:“古典”济南VS“现代”青岛(图)

    “古典”济南VS“现代”青岛

  济南的许多老街旧巷和小胡同,是十分有趣味的。

  那斑驳的墙壁记录着已逝岁月的痕迹;那陈旧的屋檐储藏着如梦往日的铅华;那青石板下流淌着许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那些街名巷称里,有一种唐诗宋词般的神韵和情调。

  “古典”的济南与“现代”的青岛迥然不同。如果说,青岛的象征是红瓦绿树、碧海洋楼,是栈桥、中山路、八大关的话,那么不妨说,济南的象征就是古泉老柳、夏荷秋蒲,是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路、旧巡抚衙门和许多老街巷了。

  是的,青岛是欧风洗礼的“滩”,济南则是历经沧桑的“城”。与一些洋味十足的近代沿海新兴城市不同,作为一座根植于“乡土中国”文化上的“田园都市”,老济南城是十分乐意保持着它与广大乡村的密切联系的。

  在那有城墙的时代,与其说城墙是城乡的界限,不如说更像城乡之间的纽带,古朴的城门,把悠闲的城市生活与恬静的乡村浑然一体地联系起来。春天,城里的孩子们,可以沿马道登上高高的府城墙,在宽宽的城道上放风筝;夏天,护城河边,岸柳低垂,芦苇丛生,荷花盛开;秋天,城里的居民可以嗅到郊外飘来的秋熟谷香的气息,文人们登上箭楼四望,即是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所描述的景象,城南,群峰起伏,远山如黛,放眼北眺,大河若带,庄稼地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鲁西北平原尽收眼底,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情调,一种古老而悠长的韵味从你心底油然升起,令人荡气回肠。这悠长韵味和田园情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生活在城里的济南人,还是能约略体味到一些的,现在是不大容易看的到了。

  然而,这诗意、这韵味这情调,却是只有经历了悠悠岁月的一座中国历史古城所独有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袄绿裤的小妞儿。你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老舍《济南的秋天》)这是当年老舍眼中和笔下的近代济南老城。

  这座古朴浑厚的“中古的老城”,有内外城两层城墙,各开八座城门,历经明清两代而至民国,沐浴了六百年风雨沧桑。可惜的是,如今已“尽被西风吹去,了无陈迹”了。

  也许,今天仍能让我们发点思古之幽情的,就是现在的“解放阁”了。这里不仅是“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攻城突破口,也是老济南的府城墙之东南角。当年此处府城墙上,曾矗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六年,巍峨壮观的“魁星阁”。阁内供魁星——文曲星神像,魁星作执朱笔点状元状,吉星高照,紫气东来。被世人视为“龙脉入城之处,文运昌盛之地”。

  不过,自晚清而至民国,一直文运不佳,“武运”昌盛。到了王耀武困守孤城的时候,老王便因势利导,把它充作了城头弹药库。而“仲秋明月夜,八路攻城时”,1948年——月明星稀的这一天,“八路”就正是从这座魁星阁下,轰塌一道城墙缺口,打开胜利之门,攻入济南府的。

  后来,1964年,为纪念济南解放,也就在这“龙脉入城之处”,保留旧城墙一角,修建了这座雄伟的“解放阁”。从这些阁基石上,还不难发现当年的陈迹:那石缝间长出青青野草来的,大约就是原来的旧城石。这恐怕也是老城墙存留下的唯一历史遗迹了。于是,如今它也成为一个“门”,一个我们解读老济南的“入城之门”。

  城之韵:“王气”和“文气”

  诚然,如今“三山不见,四门不对”城居“历山之顶”的明代老城墙,是没得可见了;连同一些古庙名寺、百年老街、史载旧宅、名人故居,也早已踪影皆无,杳如黄鹤了。不过,尽管如此,现在我们还是仍可从那许多依然被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那些街名巷称里面,寻觅出点老济南的蛛丝马迹和些许味道来的。

  首先是,老济南城虽名存实亡,但那“城魂”犹存,依然飘散着浓郁的古典气息。比如,省府前街(原名大布政司街,为明朝布政使司衙署、现今省政府驻地)、省府东街和省府西街(原小布政司街),院前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现为泉城路中段),贡院墙根、学院街、后宰门、府馆街、小王府街、司马府,按察司街、运署街、县东巷、县西巷,高都司巷、鞭指巷、卫巷,以及长春观、将军庙、钟楼寺、正觉寺街等等。

  济南是明清两代齐鲁之邦首府,城里有省、府、县三级政府衙门,还有军卫、营房、仓廒、驿站、庙宇等,这些街名即是以它们命名的。走走这些街巷,读读这些街名,就仿佛在你眼前展开一幅一座中国古城兴衰变迁的画卷,多少高门府第,深宅大院,断壁残墙,都在向你追忆如梦昔日的繁华,诉说许多兴衰忽焉的伤感往事儿。

  更有意思的是,或许,你还会在这里发现一些中国古城建史的“秘密”。比如,与欧洲古城堡,以教堂为中心大相径庭。端坐老济南“府城”中心的,并非哪家神仙佛祖或红衣教主,而是“院东、院西”中的那个“院”。所谓“院”,是指“抚院”,即清朝旧巡抚衙门,明代的德王府(即所谓“珍珠泉大院”,现今省人大驻地)。而像长春观、将军庙、正觉寺街等,这些名刹古寺宗教圣地,则均远离老城中心而屈身于城边城关一带。“秘密”何在呢?其实,并非“沙门不敬王者”,而是很好地揭示了咱们中国的老传统——历来是皇帝大于神仙,神权小于皇权和政权的。于是,这象征皇权的“院”,端坐老城正中心,其余则官民僧道各守本分,近远尊卑四周围列拱卫。这是很合乎“礼”的。齐鲁首府,礼仪之邦嘛。

  不过,济南历史上最荣耀的,也就是这明清两代的“齐鲁之邦首府”了。它却从没坐过“龙庭”当过“帝都”。若究其原因,也恐怕未必是敢于“跳动黄河天下反”的山东人太老实,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而盖因济南风水地脉太“冲”——位居天下南北之要冲,自古便是欲问鼎天下者必争之地的缘故吧。但不管怎么说,也的确是没做过。故而与曾做过的西安、洛阳、开封等古城相比,确乎是少了些“门开八面,城阙九重”那份皇风浩荡的派头。

  但没做过古都,也有没做过的好处。这便是少了点“王气”而更多了些“文气”。

  君不见,“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徐北文《济南竹枝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文人气息。

  所以,老济南最具情趣和韵味的,其实并不在于那几处绝算不上“拔了份”的王府遗址或官衙故地;而是那些“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有着许多动人传说的老街旧巷和小胡同。

    街趣巷味:俗到底,雅到家

  是的,老济南更多的,则是许多充满平民意味和市井气息的街名。

  比如:剪子巷、篦子巷、袼褙巷、熨斗隅、杆面巷、柴火巷(后改柴家巷)、窑胡同、筐市街、藕市街、菜市街、花店街、马市街、棘榛市(现名“制锦市”),东西镰把胡同,南北菜园子,木头园子、杉篙园,十亩园、十方院,半边街、顺河街、大湾街,以及下河崖、马家湾崖、王家后门等等。不管这些街名是怎么起的,都十分生活化和通俗化,充满了人情味,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济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乡土情结”。

  有趣的是,过去济南人起街名,似乎是由着性子来,不仅不避俗,而且简直就是大村大俗。比如,头大身子小的叫“牛头巷”;拐了个大弯儿的街,叫“轱辘把子街”;形状像葫芦头的巷子,就叫它“葫芦头隅”;五条街的交叉口,就叫“五路狮子口”,甚至,还有“三曲巷”、“墙缝巷”、“勺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等。可谓乡野村俗之极,要多么俗,便有多么俗。

  当然,济南的街名不仅有俗,亦有雅。是俗中见雅,俗极生雅,大俗大雅。比如,凤凰嘴、云彩眼、金菊巷、茶巷、芙蓉街、历山顶、对山街、临湖街、泮宫壁街、江家池、曲水亭、东流水、小板桥、鹊华桥、起凤桥、百花洲、平泉胡同、石涌泉胡同、贺胜戏场、司家码头、秋柳园、司马府等等。这些街虽多为窄街小巷,但街名不仅不俗,有雅趣,而且盎然富有诗意了。

  由此可见,过去的老济南人,即便是市井小民,也是既朴野又儒雅的,朴如农夫,雅似文士。这也正是“田园城市”里的平民,与近代新兴“工商城市”的市民之明显不同处。更有意思的是,济南的许多街名都很有讲究,蕴含了不少民俗、传说和掌故。

  比如,南门附近有条离明街。之所以称“离明”,就因这条街上原有一座火神庙,火,不仅“明”,而且在《易经》中属“离”卦,故有此街名。又如历山顶,有街是建在古历山之顶的传说;三曲巷,有“两山(墙)夹一井”的传说;长春观,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之说;东长盛街,有“长盛街上打春牛”之民俗谚语。此外,还有街名歌:“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说的即是,王府池子(濯缨湖)附近,泉多景幽,居民密集,街巷极窄。也像老扬州的小街小巷一样,乃是“一人巷,一人巷,一人走路,一人让”。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样的民谚传说和掌故,几乎每条街上都有,可谓“车载斗量”;而且儒道释景(基督教)回(伊斯兰教),诸家皆备、五味杂陈,也真有点融三教九流、多元文化作一勺烩的味道。

  城文化:兼容与宽容

  那么,济南的街名,何以如此大俗大雅,五味俱全,众色杂陈呢?

  这就要说,老济南的城文化,实则是一种“城圈文化”了。千年古城,水陆码头,官士绅商民,汉胡杂糅,五方杂处。一座济南老城,就是由城墙围成的一个大“圈子”:既有官场文化、士大夫文化,也有市井民俗文化和江湖码头文化,共同构成一种“多层共生状态文化”。这种城圈文化,自是大圈套小圈,各有各的圈子,“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有其小“圈子性”而无统一“社区性”。但即是北国重镇,齐鲁首府,三教九流,五湖四海,各路人马在这里汇集、发展;各色人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便也更具有其“可入性”和“兼容性”。

  并且,这种城文化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淘洗,刀光剑影的熔炼,文人诗词歌赋的陶冶,江湖曲山艺海的浸润,也自有一种文化上的雍容典雅,宽厚大度和从容。

  这大约就是古典济南“城圈文化”,与现代青岛“滩涂文化”之不同吧。

  或许,我们很难评说两地风格的孰优孰劣,但比较一下之异同,还是有点趣味的。

  比如,当年老舍曾有一个精彩比喻。他说,济南——颇像一位“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青岛——酷似一个“摩登的少女”(见老舍《春风》)。最近,也有一本名叫《中国城市性格》的流行书,把济南与青岛比较了一番。它的审美“关键词”,为:“济南男人是绝美的老棉袄”,“济南是一座中国最宽容的城市”。而在“洋鬼子”们眼里,在洋学者看来,这座历史悠久而并未做过帝都的老济南,恰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国城市,可作考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好范本。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前些年,美国学者大卫博克(David.D.Buck)先生,即以近代老济南城为研究标本,撰写了一部书,名为:《中国都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1890-1949)》(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无论怎么说,济南的这些老街旧巷和小胡同,都既有情调又有韵味,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它们是千年风雨沐浴的沧桑诗意,是悠悠岁月锤炼的“唐诗宋词”,是不朽的文化古城之魂,是一份不可再生的珍稀城文化资源。因此,中国的城市固然要现代化,但并非一定要以毁坏旧城文化,抹煞城市个性和魅力为代价,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拆城墙、拆寺庙、拆名宅、拆四合院,两千年旧城改造又拆旧街巷,如今能拆的和不能拆的都拆得差不多了。济南的四合院小胡同和旧街老巷已消逝殆尽。

  济南人生活中的这种田园情调和平民意味,现在是日渐稀薄了。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这种敦厚悠长的意味才是正宗的济南味,也是这座文化古城最让人珍惜和难以忘怀的东西。

  请多留住老济南的一些意境和韵味吧。

  就像留住清清的泉水一样,它们是济南的魂呢。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线

 

6

0

1

6

6

8

8

烟台 烟台新闻 烟台大众网 中国烟台 烟台新闻网 烟台综合门户网站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网主办 E-mail : ytnews@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