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2009 > 本地新闻

60年初心不改 做“患者至上”的好医院

来源:大众网烟台频道   编辑:   2018-10-24 15:09:00   作者: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旧貌

1998年3月,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奠基仪式

  大众网烟台10月24日讯(记者 姚辉 通讯员 丛冰) 1958年10月26日,山东省莱阳专区精神病医院(1995年12月更名为“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的奋进鼓点,在驰名中外的梨乡——莱阳诞生。它的成立,不仅为无数心理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结束了胶东地区无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历史,更为烟台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开启了新纪元。
  60年,是一甲子的轮回;60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60年,是全新的开始……年华轮转,60年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初心。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原药剂科主任、原院志编纂人员刘家身为大众网记者讲述医院发展历史

  全力以赴 打造“中国—烟台”模式
  “刚成立的时候,医院条件很艰苦,只有几排低矮的平房,全院只有12名职工。那时候虽然条件不好,但是大家都卯足了劲,不分昼夜地投入到医院建设中。”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原药剂科主任、原院志编纂人员刘家身告诉记者,医院成立正值深秋,当时通往城里的河上还没有桥,大家都是趟水过河搬运床铺、桌椅等物资,一点儿也不畏惧冰冷的河水。那时条件简陋,患者的褥子都是大家动手打草垫子,做成的草褥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拥有50张床位的第一病房终于收拾停当,并于11月27日收治了第一位住院患者。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简陋的医疗设施没有困住前辈们前行的脚步。为了让住院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12名建院的老同志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尽管60年过去了,作为原院志编纂人员的刘家身说起那段历史,仍感慨万千。“第一病房投入使用后,第二病房的建设接踵而至,所有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搬走了420立方米的大土丘,建起了50米长、2米高的院墙,铺了一条10米长、5米宽的半坡土路,还建起了一座漫水小桥。1959年底,二病房和睡眠疗法室建设完成,医院又增加了50张床位。”刘家身说。
  作为医院较早的一批员工,刘家身不仅进行过院墙修葺,还亲身参与过自来水管道及暖气管道搭建等工作。“那个年代,人们没有过多物质上的追求,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把工作干好、如何为患者服好务,不管什么事都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什么苦也都能吃得下,那时患者和工作人员过冬贮存的大白菜,都是医院职工用小推车从几十华里外推回来的。”刘家身说。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姚继禹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建院后,为尽快改善烟台地区精神病人缺医少药的现状,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先后采取深入调查、查治结合、定点设床、建立防治网等形式开展社区防治工作。
  1967年7月,医院派出医护人员在文登县大水泊和黄县黄山馆建立了两个固定医疗点,设立病床收住患者,时间长达10年之久,为开展精神病社区防治探索出了新路子。从1977年到1985年,市心理康复医院共指导、帮助烟台各县市区建立起了13所县级精神病防治院和2所精神病防治站,培训基层精防人员达200余人次,全市县、乡、村三级社区防治网建立并日趋完善,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有了很好的医疗和技术保障,也因此,烟台市的社区防治工作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精神病社区防治的“中国—烟台”模式。
  “早在1967年,医院就在为精神病的社区防治工作探索新路子。之后,为帮助各县市区建立精神病防治院(站),培训当地的精防人员,医院几乎拿出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抓社区防治工作。当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国家卫生部领导和国内专家经常来院考察指导,我们的‘中国—烟台’模式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并在国内外广为推广。”90岁高龄的医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姚继禹回忆起当年那段光荣岁月时,露出了浓浓的自豪感。
  “作为医院的老职工,相比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荣誉的取得,我更欣喜的是医院的老传统没有丢,这些年来,在三级防治网的基础上,我们医院又探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社区防治网络。我虽然离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看到社区防治工作在几代心康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更大的成绩,心里自然跟大家一样高兴!”提起过去与今日的荣誉,姚继禹的眼神中充满了光彩。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六科护士长李清华及其同事为患者整理床铺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六科护士长李清华(左二)及其同事讨论患者病例

  天翻地覆 给患者“最好”的
  “天翻地覆”是这些年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给患者们最真切的感受。从新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到各类高精尖医疗设备及人才的引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以精神科为重点,以心理咨询、老年康复、物质依赖、睡眠医学等为特色的烟台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
  1983年7月,李清华从文登卫校毕业成为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士。如今35年过去了,曾经青涩的小姑娘,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老护士长。“刚参加工作时,全院仅有四个病区,两个男病区、两个女病区,每个病区60多张床,但有时却能住进80多个患者。患者吃的饭菜、喝的开水,都是医护人员用扁担从几百米远的食堂和开水房挑回来的。”医疗六科护士长李清华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医院条件很不好,病房内只有两台吊在空中的小风扇,天气炎热时,根本起不了防暑的作用,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房间里常常是大汗淋漓。而且受条件所限,患者洗澡时,要由医护人员统一带领到医院自建的小澡堂,几十个患者挤在一个池子里,既杂乱又不安全。
  医疗行业是一个有关爱、有温度的领域,为患者解除病痛、日夜陪伴患者的不是别人,正是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30多年前相比,医院的硬件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仅统一安装了空调,而且每个病区都有了独立的淋浴间供患者使用,病员食堂的工作人员用餐车送餐到各病区,洗衣房实行下收下送,卫生清洁人员全面负责病区的卫生……这些变化,使护士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和护理患者。”李清华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医院只有一样东西没有变,那就是“患者至上”的理念,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患者都会康复如初,但可以保证的是,我们对每一位患者的真情付出。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一科主任王新刚接诊患者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一科主任王新刚(中)正在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王新刚,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一科主任,一位优秀的精神科专家。作为李清华的“同期生”,王新刚对于医院的第一印象是条件简陋、设备及药品单一。“医生的成就感来源于他的患者,而医院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的一切都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大家共同发力,才能让医疗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虽然,起初条件不好,但我们没有人放弃过努力。”王新刚说道。
  2016年,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成功跻身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成为“三甲”医院后,无论是对患者的全方位、规范化诊疗,还是药品及医疗设备的引进,医院都完成了质的飞跃。“如今,我们不仅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睡眠监测、睡眠治疗等,还有先进的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及心理测评软件等。最近,医院又开展了更先进的基因检测和精准医疗,从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个性化,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王新刚告诉记者。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七科医师董文静为患者检查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七科医师董文静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至上 60年传承的好传统
  近年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越来越重视青年医师的培训工作,在建立鲁东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烟台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医院的深度合作,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
  “医院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签约后,北六专家定期来院讲座、指导教学,医院青年医师也定期到北六进修学习,以及之后与北六远程会诊的开展,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更多地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医院医疗七科董文静医师说,随着精准医疗的引进,医院诊疗水平成功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通过基因检测选择最适宜的药物,以此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帮助,使精神疾病的治疗更有目的性。
  作为一名青年医师,33岁的董文静在9年前刚刚踏出校门时,怀揣着对精神科及心理学的好奇与热忱,毅然考入了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来医院工作前,自己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第一次见到每扇窗户上的安全网、病房外的封闭大铁门,以及蜂拥而至的患者,自己的内心还是充满了紧张。”董文静告诉记者,工作9年了,虽然有过委屈,但每每遇到患者家属双眼含泪紧握你的手,用最质朴的语言向你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时,自己的那点儿委屈总是会随之烟消云散。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心理一科副护士长杨磊超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心理一科副护士长杨磊超为患者做治疗

  “患者至上”一直以来都是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的服务理念,同时也是医院60年来一代代心康人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我是2009年来到医院的,那时候对于精神科护士具体的工作一直很模糊,不知道除了书本学到的知识外,还要做些什么。”医院心理一科副护士长杨磊超说,来到医院后,感受最深的不仅是“患者至上”的医院文化,还有亲如一家人的温暖氛围。经过前辈们细致严谨的教诲,经过自身刻苦不懈的努力,杨磊超很快便融入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
  “我的笔呢?”这是一个只有医护人员才能看懂的梗。随着时代发展,如今这个梗已经逐渐被信息化办公所取代。“刚来医院的时候,所有的医嘱、护理文书记录都是医生护士手写的,工作量很大而且繁琐。现在好了,只要敲敲键盘,就可以很快完成之前半天才能做完的工作。”杨磊超说,2014年医院引进临床信息系统,实现了临床业务的电子化,不用再手写报告。并在所有病区统一配备了功能齐全的抢救车、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还成立了中心摆药室,使药品管理更加规范……种种的一切,让医生护士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
  “以前值夜班的时候最愁的就是吃什么,有时带饭一忙就得吃凉饭,胃也受不了,医院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为每个病区购置了微波炉,让我们在值班的时候也能吃上一口热饭。每逢年节,院领导都会到临床一线慰问,护士节里精美的花束,盛满甜蜜的节日蛋糕,中秋节的团圆月饼,除夕夜的大礼包,都让我们心里美美哒!”正如杨磊超所说,“欣欣向荣”是医院所有员工对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发展的最多描述。

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宫玉典

  继往开来 砥砺奋进
  从山东省莱阳专区精神病医院到如今的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从50张床位到如今编制病床500张,从12名职工到如今的在职职工328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甲子的时间,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司法和劳动能力鉴定为一体的烟台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
  “患者至上”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医院文化。让文化深入全体员工的骨髓,让“为患者服务”成为一种习惯,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除进行常规的医德教育外,还建立起一整套以保障患者利益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在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培养职工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真正融入大家的心里,从而形成医院特有的文化,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工作思路。”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院长宫玉典说。
  60年来,医院坚守初心不动摇。始终坚持“患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三好一满意”“作风大改进”等活动,成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四主动、五到位”服务和“首诊负责制”,大力开展卫生强基、下乡义诊、大病救助等惠民医疗活动。
  60年来,医院坚持科研教学不松懈。目前,医院精神科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先后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在各级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建立了鲁东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成为烟台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的深度合作,对外交流不断深化。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医院始终铭记责任在心间。近年来,医院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由传统的“中国—烟台”模式拓展为市、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系统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走在了全省前列。2014年,医院代表烟台市在山东省精神卫生工作年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烟台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先进经验。2016年,烟台市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心理健康服务与精神障碍综合管理试点市。
  “60年,一座里程碑,一个新起点,为我们吹响了‘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号角。站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决心,以60周年院庆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新医改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努力为维护全市人民心身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宫玉典如是说。

初审编辑:胡昌辉
责任编辑:石语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