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理财 > 大话理财

压缩产能过剩行业 货币调控今年将更定向精准

来源:中华网财经   编辑:   2015-02-04 10:51:00   作者:

  近来,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引发新一轮全球非美元货币宽松竞赛,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在内外因素叠加之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牵动市场神经。对此,专家认为,尽管未来央行有可能采取进一步降息或降准措施,但是总体上仍将保持货币供应总量松紧适度,并继续使用多种货币工具实施定向调控政策。

  政策不再统收统放

  自去年11月央行时隔两年再度降息后,资本市场对今年再度降息降准的预期不断升温。然而,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达沃斯论坛上有关“保持相对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向经济体注入过多的流动性”的表态则给这一预期降温。

  “尽管去年有一次降息,却没有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预期效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过对重点领域实施定向调控、区间调控和差别调控,有针对性地利用创新的融资工具,要比使用总量调控政策的效果更好。

  事实上,央行自去年开始改变了过去货币政策的统收统放,而是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定向精准”的货币调控逐渐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新常态”。去年央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2000亿元基础货币,又通过SLF、MLF、PSL等货币工具主动投放了基础货币1.2万亿元。

  今年央行继续运用市场手段调控流动性。如,在过去的一周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550亿元。

  削长补短定向供给

  央行货币调控政策从“全面”向“定向”的转变,与当前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密切相关。张茉楠表示,近两年来,金融和政府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在上升,而居民、企业、国外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下降。货币结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货币创造的“脱实向虚”倾向。

  一方面是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却是大量资金在杠杆化产品的作用下进入虚拟经济,驱动了本轮牛市的大涨。因此,货币政策亟待施行“有保有压”的定向调控,“保”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资金需求,“压”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供给。

  对此,张茉楠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要保障适度流动性,实施定向、定量、定期宽松。特别需要采取创新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不折不扣地将定向宽松政策落到实处。

  “但这只是理性状态,实体经济中一些工业企业面临资金杠杆率高、还款压力大、利润率持续下滑多重困难,即使有国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基于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市场行为考虑,实际效果也是有折扣的。”张茉楠表示,货币政策本来是短期政策工具,但目前又要兼顾我国长期结构改革的目标,很难独自发挥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财政政策两者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效率。

  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不会因为经济下行压力搞大水漫灌。“精准发力的内涵,就是要提高效率,要更加有针对性,要结构性的部门进行相应的支持。”张茉楠表示,当前很多资金并没有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中,甚至因为一些盲目性政策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抵触,只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所以定向和精准强调的是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于未来央行实施降准或降息的预期,张茉楠认为,人民币在全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下面临很大贬值压力,此时降息有可能加速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但是降准的空间还是存在的。因为现在存量资产的存准率较高,从发挥商业银行有利于实体经济作用的角度看,降准将更有针对性。

  “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环境的演变趋势未有明显改变,预计今年我国外汇占款同比仍将少增,这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在20%以上的高位,为确保贷款和社会融资保持适应经济运行需要的合理增长,继续促进融资成本下降,未来存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补足基础货币缺口的需求与可能。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石语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