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电 题:汽车制造面临“空心化” 中资品牌需“自主创新”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李鹏
中国汽车产销量去年突破五百万辆,渐成“汽车大国”。不过,让业内人士“耿耿于怀”的是,外资品牌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份额,这使中资汽车品牌“自主创新”再成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接受本社记者采访说,中国汽车业在近几年取得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厂商必须向跨国公司支付巨额的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和进口核心零部件等费用,大量的利润被跨国公司获取。
他认为,随着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跨国汽车公司更侧重于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中资汽车品牌面临产业资本被金融化、民族资本被边缘化、制造领域被“空心化”、支柱产业的“附庸化”的窘境。
左延安说,跨国汽车公司在产品开发、零部件配套、品牌推广、营销服务网络等方面不断加强控制,中国汽车产业资本的话语权越来越少,中资汽车品牌的决策权、经营权、分配权和发展权都将受到外资的严重侵蚀,“有股权,没有决策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某种程度上说,汽车工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左延安说,应切实增强国内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创建强势的民族汽车品牌,政府应基于WTO框架下,为企业自主研发和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一定的支持。
左延安认为,回顾汽车工业的历史,日本、韩国都走出了一条自主品牌发展的成功之路。当年为了扶持自己的汽车工业,韩国政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调整对其民族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社会舆论更是将引导消费提高到国民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公众把支持民族工业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了高度的国民凝聚力。
江淮汽车十四年坚持自主创新,利用国外技术制造自己的品牌车,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五十的增长。左延安说:“相比之下,中国具有天然的市场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向心力。别人已经做成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做不成?”
但现实的情况是,中资汽车依然面临政策“歧视”——承担着比外资企业更重的税负,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等。
如何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左延安说,中资品牌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用市场化的观念,公平分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