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父母挖掘“自闭优势” 少年以字为生

来源:   编辑:   2015-04-01 22:14:00   作者:

胡志林在“爱心驿站”练习书法
胡志林作品《寻隐者不遇》
  本网记者 刘若镜 王遥驰
  胡志林22岁,眉清目秀,身板瘦削,是个典型文弱书生的模样。在“爱心驿站”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也会毫不怯懦地与人打招呼,不需要过长的相处时间,也愿意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只是交谈起来一字一句,总是要把对方问话的内容重复在答句之中。
  在“爱心驿站”老师眼里,胡志林的病情程度很轻,每天都能自己坐公交车往返于家和托养站之间,情绪也从未失控过,与其他自闭症患者相比,他的社交能力已经十分出色。但和正常青少年相比,他又有着明显“特殊”的痕迹。
  胡志林3岁起才会说话,全家人以为“贵人迟语”,心想着孩子年龄大些或许就好了。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胡志林不仅与人交流仍显困难,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因为胡志林上课不认真听讲,总不听指挥地四处乱跑,没少找家长谈话。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听从老师的建议带着胡志林来到济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在儿子慢慢“被推进那种圆筒机器”扫描之后,胡先生得到了儿子“大脑有问题”的结论和一纸可以用于生二胎申请的证明。返回烟台后,胡志林转入芝罘区辅读学校,在那里,他度过了10年时光。在一段时间观察后,那里的教师告诉父亲:“你儿子是典型的自闭症。”那是胡志林的父亲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2007年,胡志林的父母双双下岗。凭借妻子的布料知识和裁缝手艺,胡先生两口子接过了长辈每天在四马路早市卖布料的营生,维持着一家三口的基本收入来源,而对于连普通学校都不能就读的胡志林以后的生活、收入,二人也只能日日发愁。但转机,总在不经意间悄然出现。
  胡先生至今仍然记得让全家人看到希望的那一天。胡先生拿回一块鹅卵石,刻好字,将用来染色的毛笔取出后,便放在桌上出门去了。返回后,摊在旁边的报纸上多了一个用毛笔蘸着钢笔水书写的繁体“車”字,这引起了前来做客的朋友的注意。一位略懂书法的朋友认为“这字写得不差”,而胡先生却是一头雾水。直到拉过一直在家的胡志林询问,谜团才终于揭开——这字竟出自从没动过毛笔的胡志林之手。
  父亲意识到,书法或许就是儿子的出路。为了培养胡志林的书法,父亲购买字帖,花了2年时间自学书法,再转回头教儿子。这期间,夫妻俩在四马路开了一家布料店,由妻子打理,胡先生则待在家里,一边照顾胡志林,一边陪他练习书法。自闭症患者多有行为刻板重复的症状,一旦形成的习惯便很难纠正。拿惯了钢笔的胡志林哪里适应得了毛笔,父亲只能手把手扶着教,教姿势,教用力。可一转身,胡志林就会故态复萌。就这样,仅仅纠正握笔姿势,胡志林的父亲就用了一年的时间。虽然姿势难改,但练字之后,胡志林对文字的记忆天赋也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这让胡志林的父亲很骄傲:“只要写过一遍的诗,他就能背下来。”
  自学的程度始终还是有限,写书法到底能不能当饭吃,胡志林的父亲心里还是没有底。2013年,芝罘区残联组织残疾人作品展览,而胡志林的书法作品,一幅王昌龄的《出塞》,也在展览之列,还引起了首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温元华的注意。“他那副‘秦时明月汉时关’能看出有一定的功底,但是还缺点东西。”温元华感觉,这个叫胡志林的孩子还需要指点。在残联的牵线下,温元华收胡志林为徒。除了平日去残疾人托养机构“爱心驿站”,胡志林每个周末都有半天时间跟随温元华练字、上课。
  温元华的学生大多是些正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在他们当中,胡志林显得比较年长。而在温元华眼里,胡志林基本不说话,很少与自己或者其他同学交流,不管练字还是指点书作,他都基本不吱声。然而,胡志林临摹能力之强也令温元华大感意外,对于老师的教导,他也能够较好地吸收,落实在作品中。经过近2年的努力,温元华评价胡志林的作品“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为大众收藏。”而实际情况也令胡志林的父亲感到十分欣慰,逢年过节,喜庆吉事,儿子写的春联、书法都有邻居来买。可每当他们塞钱的时候,胡志林的父亲却不肯接受:“现在还不行,还不成熟,得再练两年。”但心里面,多年前悬在他心里的那块石头,已经轻轻落了地。
  落地并不是终点。如今胡志林除了主攻颜体,还练习小楷,字迹秀美,俨然已经有了书法家的影子。对于他的未来,温元华也有着一番规划:“我希望把自己所学都传授给他,除了颜体,尽量多学几个别的体,书法作品多元化对他以后以此为生也有帮助。”
  4月4日,父亲要带胡志林去北京进修半个月的书法。除了去济南看病,胡志林还从没去过烟台以外的其他城市。我问他:“胡志林,喜欢去北京吗?”他两眼紧盯着眼前的毛笔一边以他特有的语言方式回答道:“喜欢去北京。”
  成稿之时,我们曾经考虑过是否要写出胡志林的真实姓名,毕竟新闻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们保护残疾人的隐私。在采访当中,我们也碰到许多自闭症家庭不愿意分享自己悲伤、无奈的故事,甚至不愿将有自己背影的照片出现在文章之中。然而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堂堂正正地写出胡志林的名字。一方面,胡志林的父亲对我们的采访十分支持,允许我们使用他的真实姓名;另一方面,我们想以这种方式帮助社会重新认识这个男孩,让他能够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胡志林的幸运只是个例。在烟台,像胡志林这样能实现某种程度就业的自闭症患者可谓少之又少。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或者因为家长失去希望而放弃治疗,或者再结束在康复机构的治疗后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希望通过文字和图片,借由联合国大会确定的4月2日“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这一时间节点,能让胡志林的幸运为更多自闭症患者所共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遥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