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传统编结技艺

2022-01-19 17:14:4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牟平区)

大篓

  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诞生的,追溯其源头,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流传在牟平各乡镇及周边地区的柳编,就是伴随着牟平人的生产活动而诞生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柳编生产工具有箩筐、簸箕、水斗、笆斗、大车拦箔、小车偏篓、粪箕、粮囤仓围、柳条帽等等。柳编生活用品有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尤其是日用品类,编制工艺比较细致考究。选择细滑而韧性强的枝条,泡制加工成洁白如玉的细柔条料,编制时勒编紧密,条缕均匀。如妇女用的针线笸箩、花篮等物,有时用染过色的破篾或高粱皮缠边,织出十字形或口字形几何花纹,十分美观。即使食篮、筐等粗料,有时用带皮青柳条与剥皮白条相穿插,编成立体纹样,也很美观。

  每年入冬以后,农村编筐编篓的副业便开始了,他们常常以地窖作为工作场所,既温暖,又可保持条编材料的湿度。利用冬闲编制一季,其主要产品均为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和农家日常生活的各种器皿工具。柳编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柳编伴随着我们步入了新的世纪。

  整理者 葛笑蕾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招远市)

传承人陈协增编结簸箕

  招远柳编源远流长。据《招远县志》(十七世纪中期,清顺治、道光本)记载:“柳,苏颂曰:其类非一,蒲柳即水杨也,枝劲韧可为箭苛;杞柳生水旁,叶粗而白,木里微赤可为车毂。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 文中“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指的便是柳编技艺,距今约四百余年。清末,招远柳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户为了生活方便,纷纷编制笸箩、簸箕、筐、篓子、笊篱等生活用品,柳编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大批柳编村和柳编艺人。建国前,《招远县志》(1990年本)描叙:“县内编织业比较发达,主要产品有条货、笆斗、席子、蒲草乾鞑子、草帽辫,其中条编业最盛。”

  30年代,柳编村主要有大转山堡、小转山堡、埠后、单家、原家等村。埠后、单家等村编制的笊篱、篓子,转山堡(大、小转山)、原家等村编制的笸箩、簸箕全省闻名。”1952年,招远柳编空前繁荣,全县条编作坊674个,从业1831人。1956年,县内有条业生产合作社(组)4个,从业73人,生产荆柳条制品2万余件,生产总值3.98万元;剥条皮生产合作社1个,从业28人,生产总值1.2万元。1958年,编匠固定到生产队劳动,条编业受到束缚。80年代,条编业恢复发展,除传统的产品外,果筐生产兴盛。90年代至今,此行业陷入低谷。

  招远柳编品种多,包括:笸箩、簸箕、篓子、笊篱、花筐、花篮、斗、升、果筐、儿童玩具、装饰品等等。柳编制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劳动必需品,而且用途极为广范。生活用品包括:笊篱、篓子、儿童玩具、装饰品等。生产劳动用品:笸箩、簸箕、揹筐、花筐、囤子、斗、升、果筐等。招远柳编技艺精湛,产品干净利落,美观大方,结实耐用,远近闻名。

  编结过程是先泡条子:将条子放于水中沤泡,柳条一般1-3小时,桑条、荆条等需七天以上。再晾条子:将泡好的条子从水中取出,置于地窨中,至湿度和柔韧度适中时,方可编制。三是分条子:将条子按大、中、小分为3-5等,各自放置备用。四是编制:用“梁子”作为辅具,严格掌握尺寸,这是柳编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精心制作,一丝不苟。编制速度快、质量好,是衡量柳编能人的标准。最后是修饰:将编好的成品用刀子打毛,使之更加利索、美观。

  招远柳编是具有很高的保护、继承、研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保护、继承和发展柳编技艺,对保持胶东独特的人文、地域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招远柳编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品,能为生活增添乐趣,美化环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整理者 王金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曹昱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